读后感

首页 > 读后感 > 乡关何处读后感

乡关何处读后感(一)

好人来到世界,像一粒糖抛向大海

这本书存在我的IPAD里很久了,无意中打开,看完了第一章,随后看完了整本书。

开篇《江上的母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野夫的母亲投江自杀了。一个生不逢时的女子,在战乱中,父亲抛弃了她们母女,戎马生涯加官封爵,而后令娶妻生子。女子至死不愿意原谅她的父亲。

一个不原谅父亲的女儿,一辈子都会活在不幸中。被遗弃感成了她生命里的主题。无论是结婚生子,等待儿子出狱,还是后来走出深山,与儿女生活在一起,被遗弃感一直在她心中。所以最后,野夫的母亲选择了跳江。

一个68岁的老人,在经历了她坎坷备尽的生涯后,毅然走向了深秋的长江,那是水冷如刀,残阳似血,真难以想象我柔肠寸断的老母,是怎样一步几回头地走向那亘古奔流的大河,她最后的回眸可曾老泪纵横? 野夫最后去阳逻江面上寻找母亲的尸体,在长江的回水处,水上死者会在那里漂浮回旋。野夫在江湾逡巡,一具具翻开浮尸,查看面目,最终还是没有找到他的母亲。

那时的野夫已经四十岁了吧。走出深山,走进监狱,走出高墙,人生百转千回,兜兜转转,不见幸福踪影。人近中年,终于以为动荡似浮萍的人生可以安稳下来,却迎来了命运给予的致命一击:母亲跳江自杀。

幸福是相似的,不幸各有不同。但是不幸的起点大多是类似的。悲剧是一种会遗传的事物。生命的延续中,隐藏了多少密码我们不得而知。但是回头去看一个家族的历史,一个人一生的路途,可以做到管中窥豹。无需太多,即可洞悉命运的密码,命运为我们这一生涂抹了怎样的底色。

另外一篇写外婆的,说到,十年后给外婆迁坟。想将她迁回到平原。外婆的坟曾三次裂开,直到野夫去坟前明誓,一定会让她叶落归根,从那以后,那小小的坟包才安静下来。数年以后,一捧一捧的泥土拂去,檀木的香气散出,外婆的骸骨完整如初。在这篇的文末,野夫写道许多人见过我外婆的人,偶尔见到我还会感叹好人啊。可是好人却从无好命,

这几乎已经是这个罪恶世界的潜规则。这些好人来到这个世界,就是来承担磨难的,他们像一粒糖抛进大海,永远无法改变那深重的苦涩,也许只有经过的鱼才会知道那一丝稀有的甜蜜。谁的人生不是被抛进苦海呢?幸福就是那一粒糖溶化在你身边时,你舔舐到了那一丝甜。

写大伯张志超的那篇,写出了一个大机器运转上的螺丝钉的无奈。被历史革掉的幸福和命运。

一对青年男女,蹉跎掉了一生。中间还有一个叫罗干的,类似武林邪教中痴情反派的角色,终其一生在这对有情人之间作梗。江湖儿女的爱恨情仇,在历史的滚滚长河中,只是一朵被牺牲掉的浪花,曾经盛开,但是来不及慢慢枯萎就凋零了。

关于死亡,野夫写道了许多上一辈人的离去。一个个给过我少年养分的老人,似乎都在夕阳中列队,向着一个叫彼岸的地方出发。此岸的悲苦伴随了他们一世,我没有任何信心和能力,足以把他们留在尘世今年。

《畸人刘镇西》是我感触比较深的一篇。野夫的书写好时,刘镇西已经瞎了。他圆睁的双眼在这个世界上始终像怒目金刚,可是却早已被暗黑遮蔽。他每天在孤老院,拿着我的书,去乞求那些识字的护理员读给他听,听着听着,那枯井般的眼眶就泉涌两行。

刘镇西会给瓷盆上烧字,用红漆写着某某单位纪念。但这手艺到了80年代末,就无用武之地。随后为了谋生,他开始自制剧毒老鼠药。药研发出来了,却不好意思叫卖,野夫让他站在街上收钱。开始帮他吆喝,路过的熟人都被拉去买。看到这一段,莫名的感动,也倍觉五味杂陈。在深山之中,这个一生不得志的刘镇西,独自研究楚辞。在异乡的青灯雨夜,屈子的骚赋一直伴随他的自我放逐,衣衫落拓的苦命人,竟对楚辞倒背如流,更对楚辞古韵研究出了一本书,当他兴冲冲地将自己写的书稿拿给野夫看,是一本楚辞韵读的手写稿,野夫再三犹豫,从书架上抽出了王力的《楚辞韵读》和《诗经韵读》。刘镇西听完,伏在野夫的膝盖上嚎啕大哭。此后,焚稿断痴,再也不谈楚辞。

两次劳改释放,高度近视,接近眼盲。娶了一个隐瞒了四次婚史的女人,女人有好几个孩子。一生没有自己的骨肉,带着妻子和养女穷苦度日,以至于屁股上长满了脓疮也没钱去看病,晚年终于买的一间属于自己的房子,还未来得及入住,妻子就摔死在新楼里。无法诉说命运不公,每个人都是带着自己的密码和使命来到世间的,而有的人,他的使命或许就是诠释不幸。

在野夫离开深山的那一晚。刘镇西请客吃饭,怕家里饭菜不够,让妻女先吃,随后备了两荤一素一汤,放两幅碗筷和酒杯,取出二胡,告诉野夫,为给他送行,填了一首词并谱曲,教会了妻女。他沙哑的嗓子,和着他五音不全的文盲妻子的如诉如泣,再加上一个少女脆生生的童音。就那样投入地缠绵回环地长歌,使得野夫涕泗交流地低泣。刘镇西还活着,野夫说,在他终年的黑暗里,是在怎样地渴望重见天日的那一刻。

苏家桥的率性,王七婆的江湖儿女情长,荒野奔命刀枪迸鸣一生厮杀,砍砍杀杀中,他活着,儿子却小小年纪砍死他人。所有的一切都归于诗歌的平静,只有在那些豪气冲天的诗歌里,能看出80年代的伤。

时代的变迁从不停下脚步。小人物的命运随历史的大河翻滚,多少朵浪花被吞噬的瞬间,都会自己短暂的绽放浑然不觉。野夫的这本书是暗夜里痛,描绘出黑色的伤口,散落在离我们有些遥远的人间某处。从已知的过去里,悲哀地暗示着我们的未来。

乡关何处读后感(二)

乡关在心上

2009年5月9日,北京当代汉语研究所的公告里这样写道:土家野夫是一位优秀的诗人、作家。在古体/当代诗歌、散文、小说等领域具有建树.土家野夫的文章,承接古风,呼应民国,延续20世纪80年代,经过了20世纪90年代的磨洗,在21世纪的今天愈发珍贵。

野夫在《乡关何处》里一共讲述了十二个故事,写母亲,写外婆,写大伯,写幺叔,写亡友。莫言在《生死疲劳》中用魔幻的笔法讲述真实,而野夫则用真实讲述真实,在文字里,他倾注了自己的苦难与记忆。

母亲历尽人生苦难,却失踪于长江,《江上的母亲》里悲恸的情感让人压抑到不自觉想要痛哭;大伯少年得志投身革命,却阴差阳错失去爱情,落寞孤独走完一生,《大伯的革命与爱情》里,真相大白后回望他曲折的人生,让人扼腕让人悲愤;还有外婆、么叔、朋友、故人他用白描的手法写人,用东方式的思考写事,独立另类、刚正凌厉,他从哭泣的大地里走来,带着侠客般的孤独和坚持。正如易中天对野夫评价的那样:巴山楚地多野蛮,恨海情天出丈夫。

野夫怒见不平处,磨损胸中万古刀.

柴静说,近代中国,身世畸零者并不少见,但野夫的笔端是让人害怕的感情,连看得人都被他的深情和痛苦吓怕,不敢深入到这样的感受中去,他半生所受的苦,多半都来自这样的激情驱使,情感越深,创痛越烈。

生活的粗粝总是让人疼痛,自欺欺人的理想主义或许才让人温柔舒适。但野夫的笔锋里带着沉痛悲壮的感情,字字如剑,刺痛我们的神经。没有那么多的慷慨热血,只有一种沉甸甸的历史感和沧桑感,一种毫不矫情的雍容与大气,一种涌动着激情与人性的智慧和思考,而这些,足以让我们内心激昂,足以让我们有勇气和力量找到心底的爱,找到迷失的理想,找到追问的理由。

台湾著名作家杨渡这样评价他:野夫有种不同的气质,那是介乎古之侠客与今之颓废派之间的特质。他用鞭子打这世界,也鞭打自己的内心,并以此,指向体制与组织,以及时代里还未泯灭的良知。他的散文,有一种刚正之气,让我仿佛看见一个剑客,当浊世滔滔,早已遗忘了是非黑白的界限,他还站在那里,浑身浴血,坚持人间的爱恨情仇,有恩报恩,有仇报仇,把话说分明,没有打混的余地。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野夫自己是这样解释乡愁的:许多年来,我问过无数人的故乡何在,大多都不知所云。故乡于很多人来说,是必须要扔掉的裹脚布;仿佛不遗忘,他们便难以飞得更高走得更远。而我,若干年来却像一个遗老,总是沉浸在往事的泥淖中,在诗酒猖狂之余,常常失魂落魄地站成了一段乡愁。

而这也使我想起了我的故乡。祖辈至今还居住在山东省德州市下辖的小村落里,每次回乡,淳朴的民风、勤劳的乡亲、浓浓的乡音,总是让习惯了城市生活节奏的我感到亲切和美好。犹记得那年离乡,挥着手说再见,可我分明我看到爷爷抹了把眼泪,跟着我们的车走到巷口。车渐行渐远,我的目光却舍不得离开爷爷越来越模糊的身影。大概我的乡愁就风筝的线,不论我飞得多远,乡愁总会把我拉回到家的方向,拉回到那年爷爷站在巷口留给我的模糊身影,拉回到小时候跟着爷爷奶奶去田间地头的时光我站立的大地万物都在萌发,所以我的乡愁,不像野夫的那般失魂落魄、飘摇凄凉,我的乡愁,凝集的是我对亲人的感恩和爱,思念与深情。

乡关终是在心上。

乡关何处读后感(三)

读野夫的文字,让我想起刘瑜评刀尔登的书评《红旗未曾下过这只蛋》,野夫亦是红旗未曾下过的蛋.不过,相比于刀尔登埋首故纸堆借古讽今,趟着生活的激流颠沛而来的野夫则更为直截了当刀刀见血。

野夫笔下的人物让人扼腕叹息:

性格坚毅的母亲,年近七十却纵身一跃,将自己的余生藏匿于长江的浩渺之中,让子女无从寻觅遗恨终身,其悄然带走的,是不凡的身世以及一生的坎坷。她的身上,流淌的是黄埔八期毕业生、国民党将领的血统,这样的血缘,在建国后的日子可想而知。而可悲还在于,她从未享受父亲的嗔爱,却必须领受父亲军装的颜色。

母亲的决然赴死,再次书写了性格决定命运的挽歌。而命运,却系于跌宕起伏的现实之中,让读者不知该感叹性格、命运、抑或现实?大伯亦然。

38年入党的大伯,其经历更加九曲回肠,这样的人生遭际和爱情故事,原本只存在于文人闲来无事漏夜杜撰的传奇之中。无论是他的党籍,还是他心系终身的女人,都因一个人的几句话就全然断送了。而这两者所断送的,是大伯后半生的家庭、事业以及由此而及的一切。而这个人,在大伯溘然而逝时依然身处高位颐指气使,对他来说,提着脑袋干地下党没问题,而为了爱情,却可以将人格降到尘埃里去。人性就这么复杂,抑或爱情比主义、信仰更深刻?大伯的一生,就这样走向寂静、走向落寞,留给后人的,除了不解,就是顿足痛惜。

与野夫足够炫目的前辈相比,我更喜欢野夫笔下的同辈。

《幽人苏家桥》和《烈士王七婆》,两个江湖中人,一个隐于市井,一个糊弄市井,各有各的精彩。一个是勘破红尘而出世,一个是勘破红尘而入世;出世的还常为当局执笔杆,入世的却玩弄官商于股掌。迥异的外表下,隐约可见的是尚武又尚诗的相同质地,这大概是他们同为野夫生死之交的共同属性?

有人生如此,有朋友如斯,一生何求。野夫之所以走上写作之路,缘于他有如斯的前辈、有如此的朋辈?还是因为有了作家野夫,他的前辈方显绚烂多姿,他的朋辈方显英雄本色?

喜欢野夫的作品,不单因为人物波谲云诡特立独行,还因为文字足够筋道,虽是时尚话语,却蕴含古韵古风。写故友,我与老李订交忘年,情在师友之间。临歧在即,我委婉相邀他合个影,以慰落月屋梁之思。他是一个真正的过客,游龙一现,翩然又水逝云飞了。写忘年交瞎子哥,人一辈子,相随心转,如水在河,岸宽则波平,岸窄则流激,没一定的。写畸人刘镇西,畸人,是伟大的庄子为汉语贡献的一个名词,他是那种绝不屈服和畏惧的人,还是悲风扑面地走向了衙门,他的工具箱里永远放着《楚辞》。那些异乡的青灯雨夜,屈子的骚赋一直伴随着他的自我放逐。

在人物的描摹与事件的交代之中,又不乏深沉反思。他就这样在离乱时代中沉默成长,随时目睹着父母的交相攻伐,以及不断改头换面的官场政治对双亲的轮番迫害。他无法鉴别长辈立场的是非,却渐渐看清社会的善恶。全国各地的文革之火并非文盲引起,主要的纵火犯都是书生,整个知识群体的道义缺失,客观上默许和纵容了暴政的为所欲为。他们为此付出了血腥代价,在当时尚未能完全唤起良知和胆识。历史普遍地作弄了那些深怀使命的人们,我们似乎永远处于一个玩笑的时代。

读他的文字,简朴而具力道,单位上横来直去,眼珠里青少白多,寥寥几笔,人物性格跃然纸上。间或插入的诗赋词阙,力道与韵味具足,留得故园三分地,俟功名料理归田后。我与汝,再相守。我大儿执黑/小儿执白/我左手下黑右手提白/我父子三人奔走于黑白两道/力图走上正道《围棋》一诗写的何止是围棋。

在我看来,作家无关乎故事,杜撰故事的是讲古者。作家,是文字高手,能够玩转文字者,方配称为作家。如果说,文字是作家手中之利器,那么,思想就是其内核。以独具韵味的文字,捕捉深邃的思想内核,你不想成为作家,都难。

初读有感,遂敲键盘草就此文。还将继续读野夫。

《乡关何处》读后感(四)

余秋雨的散文是一种典型的文化散文,有着一种沉甸甸的历史感和沧桑感,一种浩然而毫不矫情的雍容与大气,一种俯仰天地古今的内在冲动与感悟,一种涌动着激情与灵性的智慧与思考。

乡关何处取自唐代诗人崔颢《黄鹤楼》一诗中的名句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在余秋雨看来,作者此时有着强烈的被遗弃感时间上,古人飘然远去不再回来,空留白云千载;空间上,眼前虽有晴川沙洲、茂树芳草,而家乡又在哪里呢?很能体会崔颢此时的思念与渺茫,故乡远在他方,却又实实在在的存于心中,于是心中渴盼愈演愈浓,直至不能自抑,只能寄托只言片语来渲泻。

故乡不单是那个出生成长的地方,故乡是属于心灵的家园,即使再没落再荒凉,也依然是我们心中最爱最依恋的现实存在。古往今来,多少离家的游子都在焦渴的思念故乡,思念亲人: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身处异乡,故乡的一切都是牵挂,都是关切,都是浓情。余秋雨的表白是如此的透彻,淋漓尽致!异已的一切会从反面、侧面诱发出有关自己的思考,异乡的山水更会让人联想到自己生命的起点,因此越是置身异乡越会勾起浓浓的乡愁。乡愁越浓越不敢回去,越不敢回去越愿意把自己和故乡连在一起简直成了一种可怖的循环

艾芜老人折断双腿仍然说:妈妈,我要去远行,世上没有比远行让人消魂。一切远行者的出发点总是与妈妈告别,走得再远心中一直心存一个妈妈,一路上暗暗地请妈妈原谅,当他们回来时自己已经苍老,妈妈已不在,由一种孤儿变成另一种孤儿的暮年远行者老泪纵横,一声妈妈,我回来了的呼喊道尽了回归,也道尽了漂泊。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 不知何处是他乡。余秋雨讲任何一个早年离乡游子在思念家乡时都会有一种两重性:他心中的家乡既具体又不具体。具体可具体到一个河湾,几棵小树,半壁苍苔;但是如果仅仅如此,焦渴的思念完全可以转换成回乡的行动。然而真的回乡又总是失望,天天萦绕我心头的这一切原来是这样的么?就像在一首激情澎湃的名诗后面突然看到了一幅太逼真的插图,诗意顿消。因此,真正的游子是不大愿意回乡,突然想起某本书上的一句话:人生本就是一个旅程,借住在何处已并不重要只要你我的心,一直在那个地方。

乡关何处?

男儿立志出乡关,不学成功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何处不青山

《乡关何处》读后感(五)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近日偶得余秋雨先生的一篇文章《乡关何处》,字里行间浓浓的乡愁气息,深深感动了我。

那个早晨,夜色还未褪尽而朝雾已经迷蒙,他背着简单的行囊,潦草地告别了家乡,告别了那古朴厚重,保留了他全部童年回忆的地方浙江余姚。然而也就是在他背井离乡接触外面的世界后,才有机会了解到故乡著名的阳明医院和余姚陶瓷,也更让他懂得了与故乡难舍难分的依恋之情。

我无法忘记山间密密麻麻的杨梅树,也无法想象成堆的孩子猴儿一般攀爬在粗壮的树枝上的情景,更无法品尝杨梅流下的晶莹剔透的汁儿,无法回味山间荡气回肠的笑声。毕竟我们这一代人不曾经历过与大自然如此亲密的接触。可那硕大饱满的杨梅似又出现在我的面前,让我有一种爬上树去大吃一顿的欲望。一边吃一边望着湖底那些纯白的陶瓷片。这沉在湖底的瓷片,几千年前还被当作碗捧在古人的手上,碗里盛满了透明的米饭,上面覆盖了一撮乌黑发亮的霉干菜,菜叶的周围则包裹着琥珀似的阳光。

还记得那个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的范仲淹,还记得舒兰的那首《乡色酒》。三十年后,我从椰树梢头望你。你满,乡愁也满。从古至今,唯一不变的是乡愁。整篇文章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那句摆脱故乡的第一步是摆脱方言。正所谓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那伴我们长大的乡土话,恰是与故乡血脉相连,成为故乡的一种符号,渐而演变成流淌在游子身体里的血液,即使是到天涯海角,只要浅浅的乡音叩响在耳畔,故乡的面貌也会从远方飞至眼前,云蒸霞蔚中满世界一片澄明。可是当城市雨点般的脚步覆盖了生活的全部,有时候乡音会在心灵深处某个角落悄悄落满尘埃,你丢失了故乡,故乡亦丢失了你。

我不是余秋雨,我也不会十岁离开故乡,包裹里只带一瓶酒浸杨梅。小时候,我在乡村长大,习惯了邻里间用方言大声的交谈,听他们诉说着生活琐碎,小肚鸡肠,甚至有一点厌倦了乡村的那份枯燥。后来,我到了这个说近不近说远不远的小镇上学。离去的前一天,我走上那条熟悉的小径,疏影横斜中倏地感到一丝眷恋与不舍。路像是月光在地上划过的痕,也划过我的心。忽然闪出一个修长的影子,我一看原来是哥哥。他拿了件衣服给我披上,又细细的交代我一些琐事。那个夜晚,让我觉得故乡是如此亲切。两个月后,我乘假期回了家,乡邻们依旧用土土的乡音招呼着我,呦,娃回来了。这两月下来还习惯不?咋瘦成这样儿了呢?我细细的听着,略带凉意的天气,心里早已贮了满满一心窝的温暖与感动。

我想,每一个外出的游子,在临走时的话别时一定都想集一缕乡音,撷一丝炊烟放进重重的行囊,这样一个人上路才不会孤单。

浅浅乡音,给游子以心灵的慰藉。请记住,永远不要丢了乡音,也永远是你不要丢了故乡。

《乡关何处》读后感(六)

我知道野夫笔下的《乡关何处》不止说乡愁那么简单,但是我对人性之外的不大懂也不太感兴趣,尽管谈人性从来不是孤立的。我只是更能感受到野夫身后那故乡人事的力量和他从小汲取的精神营养,这是我渴求的重点

一字一句,缓慢而认真读着野夫的《乡关何处》,体会着他对自己故乡故人故事的缅怀和挚爱,感受着他笔下那些默默无闻又可歌可泣的人物,理解也羡慕他从这些普通但非凡人事上汲取了优质成长的营养和享用一生的精神财富

野夫的文笔太好、感情太真挚、人事太真实了,让我深深陷入一个个具体情节和人物命运中,我会幻想和当年的野夫一起,与那些人事出现在同一个时空里

我想跳到痴心等待无缘爱人的大伯的臂弯里,安抚他半个世纪未实现的浪漫主义爱情甜蜜与苦涩;我想坐在下放到乡间那文质儒雅的幺叔旁,一起看田畦溪流和青山白云,听他自言自语说:人一辈子,原无所谓富贵贫贱,怎么样过,都是活法不同而已,但苦乐却是基本一样的。生老病死,人皆同苦;我想随野夫他们再去拜访畸人刘镇西,希望他家依旧柴门深锁,老妻外出,他拿起斧头,口中念念有词:幸有嘉宾至,何妨破门入!我想我会成为他的忘年小友,帮他照顾他老婆嫁他之前已有的不同出处四个孩子;我可不想和幽人苏家桥他们酒酣赤裸上街愤愤摘下例如人民法院木牌,我只想和他骑骑车、爬爬山,一点一滴,感受他散淡的天性,功名利禄于他确如浮云,他是连名心皆已褪尽的人其实,我最想做的一件事,是与野夫一起,跪在他外婆坟前烧纸鸣鞭。借着幽暗的坟灯,幻想坟墓里安详的是我挚爱的奶奶。就让我一直匍匐痛哭下去吧,坟灯在晚风中无声摇曳,我比野夫更需要它照亮我此后的不堪命途

大抵有上述幻想的,实际人生十有九不如意吧。野夫说过:故乡一词所能唤起的温馨,非仅其风景全殊,乃因那曾经的所在,有着自己牵肠挂肚的故人。即便最后只剩下你自己凄惶的影子在夕阳下卷曲着往事,那故乡依旧还是足资埋骨的循着这句话,某一天晚上,我把自己关锁在记忆里,去找寻那些足资埋骨的人事。在斑驳的时光里,我只是窥见了奶奶慈爱的神情,裹着棉被盘腿坐在床边,一根接一根抽着梅花香烟,幽幽地望向我。除此再无其他,再无其他了。我确实有对故乡和血缘的感知,但这种感知只和有奶奶的记忆相连。奶奶在,他们都鲜亮过。奶奶死去,他们也随葬消逝了,只剩下义务的背负。不是我偏执,因为我只从奶奶身上体会过那种不设防的亲情。我说不出来,那是怎样一种纯粹、信赖的、双向的炙热情感啊我把这种大面积情感缺失归罪于这个日新月异、物欲横流的繁华都市我的故乡,每个人都忙于自己的经营算计,无暇顾及其他,其他也渐渐不那么重要了。而这每一天都在发展变化的事实,它侵蚀着我和奶奶甜蜜往事的领地我们的家,终于在五年前,被彻底夷为平地,奶奶家的几间房,一半改造成现代化的公厕,另一半奉献给一条宽敞的柏油马路了。

我生命中出现过类似野夫这样的幸运儿,他们有着强大的血缘力量和故乡净土的支撑,他们珍惜着,无怨无悔地继续走他们的命路。我总是依恋着他们,搞不清是喜欢他们还是贪恋他们身后这精神支柱。但是慢慢我知道,这些不属于我,是人家的,是人家的拥有和轨迹。

我怎么办?我无法像世间很多人那样不需要过多的精神就能存活。这是个事实,我是虚空的,我将如何度过我的下半生?

其实读这本《乡关何处》,边读边想,已经有一些的答案了。我没有前人过多的支撑,而未来,我需要用我的双手去创造精神力量,为自己和为别人搭建强有力的精神支柱。我需要亲情的延续,再现我和奶奶不设防的感情。我需要热爱的事儿做,让更多的人理解支持我以及搭建平台为更多与我一样缺失但尊重和需要精神力量的人做事我只能看到眼前这几步,就走哪儿说哪吧。以前的我也是奋力赶路,但是这段时间沉淀反思,慢慢真的是不一样了。我知道了自己是什么,自己需要什么,自己适合什么。同样奋力追赶,只是这次要努力向尽可能正确的方向走。会越来越冷,也会越来越光明我仍相信美好的未来。

《乡关何处》读后感(七)

《乡关何处》的序言是章诒和所写,有一段话这样写道:

今天,当我们的文人艺术家都争当圣洁天使的时候,野夫的文字却来扮演魔鬼,发出凌厉的声和另类的光。这是当今尘世中的挽歌。我不觉地他是在写作,他是在跟我说话,也是独自沉吟。陛下那些砍断骨头连着筋的血亲,是怎样被一节一寸地搅碎榨干;那些美妙温柔的情感,是怎样被一阵一阵的风雨冲光刮净我读到的是他的心,看到的是他的泪,那独立之姿,清正之气,令我心生庄严。

很赞同这段话对野夫的描述。《乡关何处》所写即6个字故乡故人故事。本书的第一篇是《江上的妈妈》,没敢看,翻过去了。最为兴趣的是讲述作者朋友的故事。看得我眼泪直流、心潮澎湃、又感伤自我。我脑海海里的野夫(自我想象的形象)是1个江湖汉子,一介武夫却又文学斐然。与聂尔相反,后者乃是一介书生,温文尔雅。不知生活中两人是否如我所想。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野夫从此人在我的脑海里鲜活起来。一介武夫,那他的朋友也当是江湖中人士,义气之人,奇异之士了。如畸于人而侔于天的刘镇西。庄子认为畸人就是在人世间孤独无匹,却能与天道完美契合的奇人。幽隐之士苏家桥和英雄烈士王琪博。野夫的那些朋友,个个皆不凡之人,奇异之士,然个个都与作者生死相交,毕生兄弟,怎能不羡煞旁人?

一直以来,我都在思考1个问题。既然人以类聚,物以群分。大体你若是1个怎样的人,你的朋友圈子就是1个怎样的圈子。看野夫,看聂尔,看那些文人学者,他们的朋友圈子生活环境也就是一群志同道合的文人学者。但是反观自己,自小爱书,奈何到如今,身旁之人少有爱书之人,更不用讲生活圈子了。若是上句是真,那么明示着其实我不是1个爱书之人,而是伪书痴了。这个推理我实在不能接受,自认为自己算是个合格的爱书之人,那又为何身边都找不到1个可以交流心得,互谈文学的人呢?所以常常纠结于此,就更加羡慕野夫和他的朋友了。

或许,我不是伪读者,而是这个时代除了问题,使我在有限的空间中成了孤者。

《乡关何处》读书笔记(八)

《乡关何处》里,描述到当一个人渐渐习惯已有的幸福时,你要其面对突降的灾难时,终也会不习惯。而当一个渐渐习惯生活在贫穷痛苦的日子里时,你突然要其生活在幸福安稳的日子里,也是会不习惯的。

不得不说,《乡关何处》真的是一本非常好的书。以至于我下决心看到晚上两点,也要把它看完。整本书里的那些前辈,真的是令人景仰。渊博的学识,无论是古典文化,还是西方艺术,样样精通。尤其让人敬佩的是那高尚的品德,与世无争的生活哲理。必须承认的一点是,从《乡关何处》里,真的读出了非常多的东西。但最令我感到的还是坟灯这一章,关于外婆的回忆。

自己从小是外婆带大的,所以对这种情感特别能够体会。最令我感动的是,当有一次,作者的太过压仰的父亲,终于对作者进行了殴打,以发泄自己的痛苦,是外婆哭着用身体包围着作者,结果左手无名指被误伤一棍,竟被打的骨折,而她也一直隐忍着未去医治,至死那个手指依旧还弯曲着。多么相似的经历,从小也是外婆带大,也是在外婆的保护下。还记得有一次,外公要打我,也是外婆用手替我挡的棍子,导致了手指虽未骨折,却也受了蛮重的伤,而且也是相似的隐忍着,未去医治,后来竟落下雨天手指会隐隐作疼的病症。读到这里,不禁有种想哭的冲动,内心深处的那种柔弱被完完全全的勾显出来了。才发现,原来,人是这么一种脆弱的动物。

文革距离我们这一辈已经太远,远到我们似乎已经渐渐忘记那个疯狂的年代所造成的伤痛和悲剧。是的,所有的过失和悲伤,在幸福面前都会慢慢融化,渐而被遗忘。只有那些亲身经历的人,才能知道这是一种怎样的痛,永远隐在心里,任时间流过,而痛楚却只会越来越尖锐。突然发现,自己也已经渐渐忘记文革了,想到这里,不由的有些羞愧。是的,我们并不应该去牢记过去的痛苦,但我们至少不能忘记痛苦。

整本书,令我感到非常的惋惜,不仅惋惜那些大家们的命运,也怜惜中国文化的命运。那些大家们无一不是深谙中国古典文化的精髓的,却又一一被时代所给困杀。毕竟他们的高风亮节,在当时,肯定是不能够被时代所容忍的。当一个时代大多数的人都是疯狂的时候,清醒的人反而会被说成是疯狂。现在看来,这一句真是至理名言啊。我们现在还很好的继承着中国的传统文化的有几人,至少我自己是没做到的。并不是显得愤青,或者想批判些什么,只是真心觉得我们在往前瞻走的同时,有些东西是不能丢的,否则民族便不成其为民族了。

人不能总带着记忆跑,但是要懂得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带着经验往前走。

《乡关何处》读书笔记(九)

想看这本书很久了。从柴静的推荐到在台湾获奖,口碑不错。据柴静的看法,野夫古典文学的修养深厚,擅长遣词造句、散文抒情,且文字大张大合,饱蘸深情。甚是期待。无奈这本书要么缺货,要么从不打折。我也不知道某天怎么豪情万丈就买下了。

《乡关何处》单这名字便很容易牵出千丝万缕的乡愁和诗意。

虽然野夫自称来到这世间,是来访求朋友的,有的人来到这个世间,是来增加敌人的,我们在大地上,怀善还是怀恶,并不难区别。但是他身世之坎坷、经历之曲折,非一般人可望其项背。我在想这样一个性情中人,如何在牢中捱过暗无天日的生活;他出狱后,身边已无亲人,妻女也离他而去。是怎样的造化,让一个博学多情豪爽仗义的汉子要经历着重重磨难!

此书中的人物,读来每个人都会让你潸然泪下,感到境遇的不可思议和人世的万般折磨。不知道野夫身边均是这样的人,还是他摘取了这部分让人瞠目结舌的亲友。读完这些在乱世中浮荡着的大人物和小人物,你不由得心生自己以往的痛苦与之相比算个屁啊!

野夫读《楚辞》,读《史记》,《本草纲目》也能看出性感。只是这样可爱的一个人,在混沌的世间,活得太用力,因用力而不入流、而苦其志,外物和内心的不协调造就了他命途的黑暗。从另一方面讲,个体的悲剧和时代的厄运也更让其激情喷发,倾泻在书中的每个字都能让人读出深情。他的语言汩汩流淌,让人泪飞顿作倾盆雨。好吧,我全盘接受了他的煽情。

这样深情、雅致的笔触,有着深厚的文学积淀啊。最终,在与世俗的一再冲突和碰撞后,他选择了逃避,在大理寻一方天地,让心灵自由地飞翔。他甘心吗他放下了吗我想知道。被外事束缚太久,他总该挣脱些吧。

母亲的轰然一跳和从容赴死的抉择让我不能理解,为儿女操劳一生却客死他乡的外婆,被组织编排了一生的大伯、大起大落的王七婆每个人都是一部血泪史。

《乡关何处》读书笔记(十)

这些好人来到这个世界,就是来承担磨难的;他们像一粒糖抛进大海,永远无法改变那深重的苦涩,也许只有经过的鱼才会知道那一丝稀有的甜蜜。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当年他们如楚国囚相拥,作新亭对泣的芦岸,早已变成时光的堤坝,所有的撕心裂肺都被割断在岁月那边,连那个楚楚深情的人儿,也走失在这个世界了。

早知如此,你何必要害我间关千里,风尘两袖来道一声再见呢?

一切都已经晚了,万千悔恨又何能重挽岁月的脚步。生命不是话剧,可以彩排一次再正式登台。他们的悲剧一次性上演,就挥霍完了他们的一生。

(河)似乎就是那片土地上的一线泪痕,一道随季节而开合的伤口。

远村的炊烟渐起,又袅袅散入暮霭之中,一如人世的一切功名利禄,都这样转瞬云烟。

许多年过去了,我如今也深陷在这种不可知之中,摇摆于宗教和世俗之间,彷徨不知所终。人似乎经历越多,越有难以自拔的宿命感,所有的追问都归于虚无。

我看见阳光在老李的眼眶中打转,闪烁得让我鼻酸喉哽。

即使连文字都消散于岁月的风暴中,有谁又能证明他曾在此浊世小驻。

即便心中藏有一个重洋,流出来也只是两颗泪珠。

老李的内心是怎样的愤世,他根本无法超脱,巨大的黑暗一直深埋于心,他面对这个颓世永远难以释怀。这样的人一辈子得多苦啊!

那些金字在暗室闪亮,却再也无法拼缝出当年的光辉岁月。这些被瓜分的浮财早已被时光朽蚀,只有这个老人固执地伤悼着这些前朝的灰烬。

那些来自山中故人的暖意从脚底升起,使我今生都能笑对尘世炎凉。

大家布衣相交一场,还得各奔东西。

既有拔剑四顾的自雄,也多穷途而哭的绝望。

只是他不欲将这些腹海砚田的波澜,再拿去博尘世功名之冠带而已。

挑灯枯坐,吃杯烧酒思往事,空回首。

这些时代的烙印,至今也难从心底驱除。

此刻谁的娇躯胆敢靠上我的肩,我讲是他一生永远的依靠。今夜,我一人,等于万人同聚。今夜,我沉默,等于万声齐唱。今夜,我一个真小人,像伪君子一样坐着。

没有什么可以不被光阴抹平(可喜,又可悲啊!)(时光啊,你歇歇脚吧,能不能做一只乌龟,等等我这个反应慢半拍的人啊。)

《乡关何处》读后感(十一)

我想了很久,还是没有想到一个合适的词语来形容我这刻的心情。只好借用原著的名字来开头。

很久没有看一本书看到内心的悲痛让人无法自拔,也很久没有这样一本书让我有说不尽的话,说不出的话。

平华而雕琢细致的言语,轻声诉说着作者故乡故人的故事。我是读者,也是听者。听着母亲的倔强,外婆的善良。我也是一个观众,看着大伯在组织命运下的蜷曲,看着幺叔随遇而安的文质儒雅。

那是一个什么样的年代,我不得而知。历史盲的我从不同的书中隐约拼凑了一个模糊的世界。那个动荡的世界,充满了凄苦和悲凉。一生想要摆脱那个抛弃了自己的父亲(作者的外祖父),却一生都要背负着他带给自己国军之女名号的母亲。两代人为了革命抛洒热血,为了自由赴汤蹈火的大伯,却只能以退休工人的姿态看着旧人成为新专制的走狗。年少离家不谙世事的幺叔却要承担起土地改革中那曾经让他锦衣玉帛的家带给他的地主身份。也许真的有一双命运的手,无形中操纵着你骨子里的宿命,你再拼搏,你再努力。却只是在命运的大河里扑腾,也许浪花四起。但最终,总是要驶向尽头。

只是一个人骨子的精神,总是要渗透他一辈子的命运。

所以倔强的母亲一生都没有原谅抛弃她的外祖父。一生都在做着她徒劳的斗争。只是这样坚强的母亲,临老也会恐惧一个人的屋子,非要等儿子回来才开始做饭。最后选择留下几十万字的回忆录一个人决绝地离开。

所以善良的外婆从来没有仇恨,有的只是对故乡执着的爱。受尽所有人尊敬的外婆即使经受本来她不该承受的悲苦,也不会有怨言。以她博爱的热情,面对着那个抛弃她的丈夫,曾经迫害她家的人。

所以理想的大伯悲苦终老。为了自由的信念,为组织发展裆员,进行地下活动。同样是地下裆员的父亲被国军杀害(大伯的父亲),更让他死心踏地地东奔西走在为组织努力的道路之上。只是理想中的他,万万没有想到当年就是他们这一群为了自由而不惜性命去拼搏的事业,在即将成功的时候,他看到的却是冷漠和讥讽。他翘首以盼的姿态成了他自己莫大的讽刺。他一生的挚爱因为情敌的阴谋终究错过,而就是那个利用组织意图强娶他挚爱的情敌,最后却风生水起。一个孑然一身的老人,终生未娶的他阔别40年再看到挚爱的女人,没有亲吻,没有拥抱,他们的自尊让他们不忍再谈一场黄昏的旷世爱情,只是这重逢,就足够温暖那被组织伤透了的心。

所以儒雅的幺叔随遇而安知足常乐。他希望看到更广阔的世界,却终究在时代的潮流下委屈在深山数十年。从富足少爷背负上地主的称号变得一无所有。可即使做一个匠人,他还是会穿着打了很多次补丁却还是干干净净的中山装,左上的兜里还要放上他的派克笔。他还是保留这往后梳倒的发型。他不卑不亢得过着起伏的生活。悲苦时,他看到自己已经成为供销社的自己的房子也只是在心底稍加唏嘘。平静后,看着已经富足的亲人,也不愿接受太多的救济。他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竹子使人高尚其志。他也说人生在世,许多变故是不由自主的,但若时时随遇而安,便都能做到知足长乐啊。

我一直不知道故乡究竟是一个多么浓重的字眼,这个快节奏的时代。回家只需要几个小时,顶多几十个小时。很多时候已经忘了回家的难得。今年家里一直在翻修房子。我回去的时候已经是12月份了,差不多是大体完工。天也冷了,剩下的工程是要等到明年了。回家之后,爱打牌的母亲每到下午就会和邻居凑上一桌,玩的并不大,输的多也就几十块钱。我有一天笑着跟母亲说,我这一回家你就可以天天出去打牌了。母亲有点不好意思,反驳说,哪里有天天出去。再说了你没回来的时候,这房子还不是我和你爸两个人弄好的。哪有时间打牌啊。

我突然意识到房子从旧到新这样庞大的工程,是父母两个人完成的。那是多少个日日夜夜为了节省人工费而多付出的汗水和心血。我没有任何语言来回答母亲的反问,只能在感动中自责。

一次她带我到县城看病,回来时求熟人找了个便车,司机出城后竟威逼我们从车厢下来,一生不低头的母亲为了我哀婉乞求,她看着扬尘而去的汽车悲愤难耐,又不愿让儿子看到一个母亲的窘迫和尴尬,只好将泪水默默吞下。

我一进门就忍不住跪地痛苦我是真诚地不忍让外婆在乡下受苦我抱着外婆的腿泣不成声,外婆一见我也泪流满面。姑婆一边抹泪一边埋怨:我就知道平儿一来,你就要动摇。外婆要拉我起来,我说您不跟我回去我就永不起来。外婆显然十分矛盾,最后长叹一声无奈地说:好吧,我跟你回。就这样,我又把已经还乡的外婆接回了她实在不愿终老的深山。

或许只有在至亲面前,母亲才会放下她一生的倔强,外婆才会回去她刺痛一生的地方。或许只有在我的面前,我的母亲才会对自己打牌表现出那样的局促不安。在外工作的时候,父亲接电话总会说让我说说母亲,别总出去打牌。我也总有点不忍,在家也会觉得无聊的自己,何尝不知道母亲不过只是找个消遣罢了。

个人一直喜欢散文,偏好简单的文字,膨胀的张力。看野夫的这几篇散文,无不让我悲痛。我置身在那个年代里,看着自己的无奈和不屈。我也是在作者的那些故人里看着那个年代里一些真真实实的故事。或许清醒,是需要真正的阅历。而此时的我,正需要这样的书,告诉我这样的人,这样的事。悲情而又温暖,痛苦而又幸福地在这个世界上,逝去而永生。

格言网 趣知识 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