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首页 > 读后感

《家风》读后感

《家风》读后感(一)

近期,公司组织了读书活动这一活动,借此来让我们树优良家风,育家国情怀。于是我选择了《家风》一书,虽然并未全部读完,但还是感触良多、受益匪浅。习总书记指出:"领导干部要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廉洁修身、廉洁齐家。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领导干部的家风,不是个人小事、家庭私事,而是领导干部作风的重要表现。"习总书记的指示充分揭示了家风建设对个人,乃至全党的重要意义和作用,是今后党员干部建设良好家风的重要指导思想。

家是浓缩的国,国是放大的家。那么,家风是什么,我理解的是一个家庭或家族长期以来形成的能影响家庭成员精神、品德及行为的传统风尚,是一种特色文化的传承。可以说,良好的家风,是家庭建设的核心,烛照着每一名家庭成员的心灵世界,成为每个人的精神源泉。 家庭是精神成长的沃土,家国情怀的逻辑起点在于家风的涵养、家教的养成。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为基础,以治国平天下为旨归,把远大理想与个人抱负、家国情怀与人生追求熔融合一,是古人的宏愿,亦是今人传承家风和家教的本分。

家风是我们立身做人的行为准则;家风是社会和谐的基础细胞。在中华文化传统中,"家"具有独特的地位,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弘扬家庭美德、树立良好家风,使家庭生活充满乐趣,更具温馨气氛,让孩子在

潜移默化中播撒下德行的种子,是抵抗坏风气毒害的最好良剂。人格塑造家风,家风孕育人格。对领导干部而言,家风更是关系到作风能否端正、廉洁能否守住。好的家风能为廉洁奉公提供精神支撑;反之亦然,家风不正、家教不严,相互影响、恶性循环,最终会突破法治的底线、走向腐败的深渊。

有什么样的家风,就有什么样的精神状态、价值追求,所以,古人"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对社会而言,家风正,就能不断激发每个家庭成员在文明风尚拔节中的"潜在力量",如是,整个社会就一定可以在小家大家的交相辉映中塑造时代新风,支撑起淳厚的民风、社风。

《家风》读后感(二)

战京玲

"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习近平总书记早已为新时代的家国之基做过如是阐述。

最近,在万叶书园给孩子买书的时候,无意间看到了《家风》一书,想到习近平对家风的重视,便突然有种想要细读的冲动。没想到,书中的诸多观点,引起了我很多的共鸣。书中介绍了八位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家风,让我们从一个独特鲜明的视角,看到了他们作为普通家长,普通父母的许多真实感人的故事,他们教育子女的方式方法和治家理念,使我深受感触,是我们每个家庭学习的榜样。

家风是指家庭人员的道德风貌和相沿成习的家庭传统,是一个家庭的主旋律,主要由家长的形象、追求、喜好、品质、道德家教等构成,家风直接影响子女的成长,家庭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主体,良好的家风对于我们不断推进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构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习近平在提到自己的家风时讲到:"父亲的节俭几近苛刻。家教的严格,也是众所周知的。我们从小就是在父亲的这种教育下,养成勤俭持家习惯的。这是一个堪称楷模的老布尔什维克和共产党人的家风,这样的好家风应世代相传".

在现代功利教育的重围下,更多家庭非但没有舍弃良好的家风,更将其视为珍贵的家庭精神财富,孜孜以求,美好的人文情怀得以代代延续。现在绝大多数家庭都十分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家庭教育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它的每一个细节都带着家庭风气的影响;而家庭风气不是想出来的,是由家庭中每个成员的生活和自己的操行创造出来的。如果成年人的言谈举止有失规范,即使是精心研究出来的教育方法也无济于事。所以,每一位成年人都要把握好自己的言行,为子女的成长营造良好的家风。子女的未来其实就掌握在成年人的手中。因此,家长一定要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孩子生活在和谐温暖的家庭,受到积极健康的精神影响,才能心情愉快,积极进取,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老舍曾在《我的母亲》一文中写道:"从私塾到小学,到中学,我经历了起码有几十位老师,但是,我真正的老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这短短的几句话,也反映出如雨的家风。这也正是有些贫困潦倒、目不识丁的人之所以能把孩子培育得成名成家,而有些腰缠万贯、学富五车的人却做不到,原因在于有比金钱、物质和知识更为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家风,是一个家庭长期积淀下来的人文底蕴。

身为人母,我从这些故事中深深体会到作为家长对于良好家风养成的重要作用,也在生活中积极实践。在一个信息化时代,手机似乎成了孩子们的标配,作为一个14岁男孩,他也不能免俗。但是,我并没有完全反对孩子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手机,但是有一个什么样的手机,拿手机来做什么,手机对于孩子有哪些帮助是我所看重的。我告诉孩子,一个人必须保持对物质的克制,任何时候都要放弃对于物质的攀比,养成节俭的习惯。于是,我和儿子约法三章:首先,学生时代所使用的手机必须是旧手机;其次,手机必须是作为一个了解世界、获取知识的窗口,绝对不能下载一个游戏;第三,用手机的时间必须要有节制,每周不得超过三个小时。这边给了"胡萝卜",另一边我必须拿着"大棒",如果发现他违约,我就会关闭WIFI一周。慢慢地,我们都遵守了相互的承诺。通过这件事情,孩子也感受到这是一个有规则的世界,不尊重规则,只能事与愿违,得不偿失。孩子把这件事情写成了作文,并且被老师当做范文来引导其他同学正确使用手机,遵守规则。

儿子周末喜欢上"新概念英语",并且已经坚持了好几年。对于学习,我大力支持,但我告诉他,爸爸妈妈可能不会像别的家长那样,接来送去。从家到他的小课堂有30分钟的公交车程,并且公交站点距离家还有10多分钟路要走,特别是冬天,天黑的特别早,每次回家,基本上都已经全黑。但是,我想,不能因为是学习就养成他对大人的依赖,既然有公共交通工具,就应该养成低碳出行的习惯。刚开始,我还陪着他一起等公交、坐公交,几次反复之后,他就独立上岗了。并且,自己总结了一套防止意外事件发生的预案,分享给周边的小朋友,这也算他成长的一个小故事吧。

分担家务、热爱生活、积极上进、尊师重道、尊老爱幼等等家庭美德,我知道,所有一切都必须是父母首先身体力行,带动孩子在生活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特别是对于学习,我感觉到成功的家庭教育,往往建立在共同学习的基础上。学习是求得共同语言、增长知识、形成兴趣、保持进步的基本手段。在一个家庭,学习也是稳定幸福的要素之一。今天的孩子和上一代孩子的最大不同是,他们生活在信息时代,学习成为他们重要的生活方式。值得注意的是,信息时代的到来,所有人都面临着信息的更迭,很多东西很快就会落后。无论是思想观念还是知识结构,家长也许该向孩子学习很多。在孩子面前,家长不再是一成不变的权威了,家长需要和孩子一起成长。

《家风》读后感(三)

《家风》是全面客观反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家风、家事的纪实作品。书中翔实记录了董必武、陈云、李先念、彭真、万里、李德生、乌兰夫、廖承志八位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家庭生活中,作为儿子、丈夫和父亲鲜为人知的一面,以及他们对待金钱、家庭、子女的态度和他们的治家之道,使读者真实地了解到他们严于律己、艰苦朴素、襟怀坦荡、热爱生活、忠实家庭的高风亮节。

从古到今,家风好,则人心正,父母慈,儿女孝,婆媳睦,妯娌和,子孙贤;家风不好,则父母恶,子不肖,孽孙生。家庭作为社会的一个天然细胞,既是每个人成长的摇篮,又是人类精神文明的载体和缩影。对于家庭所有成员来说,它也是一个小社会,其成员之间在长期共同生活中,各自的习惯、志趣、品格、气质、作风相互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激荡砥砺,很容易形成一种共同的理想、志趣、品质、人格、信仰,并世世相袭,代代相传,成为一个家族世代传承和恪守的传统习惯,这就是家风。

"家和万事兴",家庭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统社会中,父慈子孝,兄弟和睦,是事业兴旺的基础,也是社会文明的标志。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一直是千百年来志士仁人做人的标准。而修身、齐家历来是治国、平天下的先决条件。和历史上一些传统的名家家风相比,《家风》中披露的八位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良好家风具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有着非同一般的大家风范和民族品格,因而,也更具有无可比拟的历史的魅力。

董必武的子女们虽然没有“世袭”他的高位,但是传承了他开创的家风,为人真诚、忠厚、勤俭、好学。他晚年最为疼爱的孙儿们,已经与普普通通的中国老百姓没有什么不同的了,但是他们良好的品德仍然颇有董老遗风!“一门多学子,学风铸家风”陈云矢志向学,孜孜以求的品性对家人的影响很大。李先念重感情,重乡情,重亲情,但决不做违反原则的事。彭真留给他的子孙后代的精神财富是巨大的。他近百年的人生,自始至终的劳动人民本色;他对父母、对祖辈的孝顺,对人民的热爱,对祖国的深情,对党的忠诚,对真理的追求,对工作的认真精神,对我国法制建设的孜孜以求,兢兢业业;他对妻子的忠贞,对子女的严格要求;他生命不息,学习不止的坚强意志和毅力等等。这些品质既是他们家庭的精神财富,也是全社会的精神财富!

党有党风,民有民风,家有家风。欲先治国,必先治家,个性关乎党性,家风连着党风。中国共产党已经执政了50多年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创下的基业,经历了三代领导集体的传承更加兴旺发达,无数共产党人在长期生活实践中形成的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崇尚科学,辛勤劳动,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优良家风和品德,也作为传统的一部分,纯粹着我们的党性,纯洁着我们的党风,这种沉浸在血脉里的正义和道德,就是对社会主义荣辱观最好的诠释和注解。

格言网 趣知识 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