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首页 > 读后感

《传习录》读后感

传习录读后感一

读《传习录》,看到王阳明论孝。“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不须外面添一分。”

忍不住拍案。

以前读不懂,现在明白了些道理,再来读,嗳!简直痛快。

想起一事。

曾经和某君聊天,他对成家立业之后仍需父母不时接济一事耿耿于怀。“愧对父母,让他们失望了。”他内心有深深的自责和恼火。我试图劝慰:“父母的心原本是为了你过得更好一点而已。”某君反问:“若是你的父母觉得你生活有困难,给你接济,你怎么想?”我不假思索:“那是因为父母爱我呀!”父母爱我,他们所做的都是他们愿意做的事。我爱父母,所做的也是从自己内心深处自然发出的考量。这之间,不求回报,也不需要愧疚。

所以王阳明说:“此心若无人欲,纯是天理,是个诚于孝亲的心,冬时自然思量父母的寒,便自要去求个温的道理;夏时自然思量父母的热,便自要去求个凊的道理。这都是那诚孝的心发出来的条件。”

所谓去人欲,存天理,是希望我们内心遵循的是纯粹的爱,而不是各种回报、报答、回馈,只有这样,内心才没有矛盾。内心没有矛盾,就不会在做事的时候出现一个相反的想法来消耗自身的能量。

难道不是这样吗?做一件自己内心深处反感的事情,会让人感觉疲惫不堪。而做一件身心都愿意接受的事情,则会有无尽的动力和持续的毅力。

无论是王阳明时代的孝亲,忠君,还是现在过好当下的生活,都是这个道理。

别让自己内心充满矛盾。别让自己消耗自己。

传习录读后感二

近日闲暇之余总会翻开《传习录》(电子版)瞄上两眼,随手再翻译几句。不为吃饭故,辜采信手拈来、听之任之之态度。

看得久了,慢慢也算是悟到了些阳明先生的道法。其中最大的收获就是:天理即良心,良心即常识。以及“知行合一”。

解释如下:天理就是我们常常所说的真理、真谛、道理,或者说就是自然之理;良心就是我们常常所说的公心、善心、道德心,或者说是不含私欲的是非判断;常识就是我们常常所说的合情、合理合规,或者说就应该是那样的做法与认识。

我试了一下用这种方法来看世界,哈,原来世界上哪怕是最伪善的语言与圈套在这种方法的映照之下都会一下子现出原形的。

譬如哈,某人在电视台嚷嚷说他有一款炒股软件有多么多么地灵,简直是百发百中,鼓动你赶紧掏几千元来购买。你这时只需要这样想:符合常识吗?如果他真有这么好的软件卖给我干嘛?他偷偷地用起来,哪怕本金只有一万元,也很快就会把全世界股市里所有的财富都弄他们家去了!他有这本事为啥要告诉我呐,他有病啊?所以这不符合常识。不符合常识就不合情不合理,不合情理就是没良心,没良心就是没天理,没天理就肯定是骗术,完毕!

再譬如,台湾的民进党吵吵着反对和大陆签AKF,说是一签台湾的经济就玩完了。听了这话你就想:如果不签,台湾工厂生产的产品和别人贸易时就要缴更高的关税,销售价格上就明显吃了亏,再说谁也不敢吹牛B说我生产的所有东西都是牌子最亮的、质量最好的、成本最低的,那你自认销售价格吃亏这不明显是没事找抽型人才么?这不符合商业常识呀!不符合商业常识为啥还要反对呢?政党私欲在作怪么。因此,这一反对就是违反天理良心的,因此也是一种政治骗术,完毕!

还譬如,听某国官员大谈特谈民生、民主、和谐之类的感人语录,你在感动之余就该想到:所谓知行合一,放在他身上就该是“听其言,观其行”吧!话音刚落,那国地王再现,而当下该国老百姓最大的三项花销是什么?房子、看病、学费,难不成房子不属于民生?你这也绿坝了,那也审查中,这也封了,那也关了,这算咋回事儿?哦,明白了。所谓的和谐就是您尽情的贪、占、搂,老百姓都学谢霆锋——要想生活过得去,哪怕头上带点绿——睁一眼,闭一眼,假装瞧不着。呵呵!这不明摆着是说一套,做一套吗?不是“知行合一”当然也就不是良心发现,也就不符合天理,您说这该算是什么?完毕!

阳明先生的这套理论观点还有一个好处是非常容易看透一些事情的实质。比如我们经常看到的某人杀了人被警察抓起来,他面对着摄影镜头会痛哭流涕或是懊恼万分地说:“这都怨我平时不学法呀,是个法盲。”哈!这话不纯属放屁吗?俺们老百姓又不是律师、法官,哪有闲工夫把宪法、刑法、治安管理条例、合同法等等一系列法律背得滚瓜烂熟于胸啊!日常里不过是凭着常识过日子,没背过刑法也知道不能偷、不能抢、不反人民、不反党,没背过合同法也知道欠债还钱天经地义。法律是干什么的?法律就是你啥时犯了,就按照相应法条规定来处罚你的,不是让你玩智力竞赛的。你违反常识,轻了挨几句骂,重了就是触犯条例、法律,犯了法还有啥说的?该拘留的拘留,该判刑的判刑,该枪毙的枪毙呗!听你说你是法盲时,我的第一感觉是你此时又犯了一条蒙骗罪。同样的道理,我们经常是要被单位拉出来考一考规章制度的,这也是违反常识的。谁听说过一个好工人是背规章制度背出来的?大家都不过时依照常识、依循良心、合乎天理的上班工作,下班生活而已。

不一一往下说了,反正觉得阳明先生的这套观点挺有实用价值的,简直就是一《拆穿各类骗术秘辛》。不过也有一样不好,因此再看不进去金庸、古龙等的武侠小说了,因为此类小说可说是不符合常识的集大成者。哈哈!

传习录读后感三

《传习录》是儒家圣人王阳明学生集其长期语录、书信等言论,编辑而成的一部简集。静下心来将《传习录》读一读,不觉思绪渐平。

心即天理一说是阳明心学的核心,一切都是围绕这个核心深入展开。为说明这个问题,《传习录》用了朱熹的天理概念做为对比。朱熹认为,天理就是宇宙一切事物生成和运行的本源,是平常说的太极的“用”,归结起来“太极不过一理”。大多数人之所以不知天理为何物,主要被自己欲望所蒙蔽和牵引。顺势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认为惟有如此方能使人回归本源。在这个终极点上,王阳明的看法与朱熹是一致的。只不过结合落实到了“人”上。这就造就了二者“格物”的不同的方式方法。王阳明认为,既是“天”理,就根本不是格与不格的问题,其本就天然存在。这种存在必然是通过人心而体现。自然而然展现出“心即天理”的思想。王阳明 “从心出发”,阳明心学之“心”的概念,不仅仅指我们平时认为的那个心理的“心”。王阳明有云:“心既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否?”。扩展开来,就包括了人的心理之心和行为本身,以及整个的“外在”事物,是一颗“大心”。这是阳明心学之“法门”。更符合“天人合一”的哲学观。

任何事物都是内容与形式高度统一的结果。无论是内容决定形式,还是形式决定内容,都是情形各异的方便说法而已。观点观念的本身是无谓错误或正确的,错误或正确得放在一个“背景”下去思量考察才会产生。理到深处,内容与形式其实就是一回事。何为良知?《传习录》中好几处载有王阳明回答学生关于此的话。心既天理,那么良知也天理就成了阳明心学独特的表达形式。具体讲,良知的“知”出于人的“五官一感”。《传习录》中云:“良知,心之本体,既所谓性善也,未发之中也,寂然不动之体也,廓然大公也。” 未发之中等语,指的人五官一感功能的本身。感觉综合了五官体验,形成了心理上的喜怒哀愁怨等情绪,处于“寂然不动之体也”的阶段。这就将“知”上升到了天理的本体层次。合一全优便是“良知”。

阳明心学从本体出发,认为物根本不存在格与不格之说。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所在便是物。宇宙之一切都是心的显现。之所以仍要“格物”,是因为人自出生以来,长久浸泡于环境和社会,自然习染了种种淫思邪气混乱杂质。格物首要就要“从心出发”,将习染了的种种之非归于良知。而阳明心学却视天理为人心所本有,与人后天的作为没任何关系,格与不格都天然存在。王阳明虽口说“格物”,但思想实质却并没有将“种种淫思邪气混乱杂质”视为外物,仍然是其“知”的一部分,只不过是“不良的知”而已。与其说是格物,不如说是“正物”。将充塞于人心内的不正回到良知正道上来。良知是格物的准则和标尺,是阳明心学总体上的的“中”与“和”。

致“中”、 “和”乃万事万物的运行本质。

格言网 趣知识 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