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首页 > 读后感 > 观看冈仁波齐电影观后感

朝圣电影《冈仁波齐》观后感(一)

《冈仁波齐》是部电影,冈仁波齐是西藏一座神山,藏民祈福朝拜的神山中的一座。故事讲的是男女老少一行人,自带设备、露营野外,去往冈仁波齐朝圣的过程。

先看看故事梗概:普拉村村民尼玛扎堆在父亲去世后决定完成父亲的遗愿,带着叔叔去拉萨和神山冈仁波齐朝圣。时正马年,正好是神山冈仁波齐百年一遇的本命年,小村里很多人都希望加入尼玛扎堆的朝圣队伍。这支队伍里有即将临盆的孕妇、家徒四壁的屠夫、自幼残疾的少年,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故事也怀揣着各自的希望。为了去冈仁波齐,这支十一人的队伍踏上了历时一年,长达2000多公里的朝圣之路。

大家对藏民朝拜磕长头都有所了解,简直就是用身体丈量到圣地。我所看到的大概走三到五部就要伏地磕头,穿上牛羊皮做的围裙(不是平日里女人穿的那种五彩的帮典),双手带上用木块做的抚摸大地的短板,大概一个月就要换一双鞋子的。有人说这部电影充其量叫纪录片,也有人说这就是个真实的西藏。可能是由于国家对西藏的影视方面卡的比较严,我曾听一位藏族歌手说亚东后来不唱歌去北京电影学院学习拍电影了,拍的作品一直审核不过,可能对我们喜欢西藏的朋友来说这也是一件遗憾的事情了。不说别的,我就分享几个镜头吧。

第一个让我感动的镜头是,朝圣队伍里的那个小姑娘。一个小孩子跟着大人去朝圣,事情本来就是很辛苦的,何况小孩要跟上大人的步调,难免让人产生一种佩服、怜悯之情。对于藏民来说,在朝圣的路上,就算是死,那也是一件幸福的事情,那也是神对人的召唤,这就是民族信仰。

第二个让我感动的镜头是,朝圣的路上,一只虫子沿着横穿马路,刚好从一位藏民眼前经过,他趴在那里不动,等着虫子爬过去。旁边人问他怎么啦?他说这儿有一只小虫子。然后等那只虫子慢慢的爬过去,下了公路他才起身继续磕长头。这个镜头让人想到了两个字——善良。和那些马路上来往穿行的车辆,不知道压死多少虫子,不知道撞死过几只羊,没人承认。臧民的行为才叫善良,不该杀生的绝不杀生,杀生在佛哪里是有罪的,自己会遭报应的,哦,那个人大概就是那个屠户,经常杀牛的那个人吧,他去朝圣就是为了给自己杀生这件事赎罪,就连该杀生的人都要去赎罪,那么这是什么信仰?我看这是道德信仰。

第三个让我感动的镜头是,孕妇半夜要临盆了,几个人开着拖拉机去就近的医院生产,这一去就耽误了半个月,可是他们还是带着孩子回来了,回到了队伍停留的地方,把婴儿放在拖拉机车厢里,那位妇女跟着队伍继续磕长头朝圣。这是汉人没法想象的一件事情,一个孕妇生产后还不在家休息三四个月的,就这还不能干体力活。可是藏民就这么坚强,丝毫没把“坐月子”这个词放进自己的脑子。这是常人做不到的事情,这叫什么信仰?我也不知道。

第四个让我感动的镜头是,朝圣的路上遇到四川雅安地区来拉萨朝圣的藏民,他们夫妻两个还有一头驴子,男人说他老婆平路上拉架子车,让驴子跟着走。只有在上坡路的时候让驴子拉着,他们推着,驴子是他们的家人,他们很爱它,这次带着驴子去拉萨也让它看看,也为它祈福。这是现在人做不到的,人对待牲口能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的人太少了。在西藏,自然环境比较多变,人和牲口有时候是把命拴在一块的。你对它好,它在关键时候可能救你一命,这是区分人和动物之间的感情好与坏最具说服力的证明。

第五个让我感动的是,公路上一辆越野车把拖拉机撞了,拖拉机司机受了点轻伤,无大碍。小车司机赶忙赔礼道歉,一是为了避开迎面开来的大卡车,二是车上有一位患者,急需到医院救治,所以酿成了这次车祸。藏民一听,让他走了,说救人要紧。大家把侧翻在路边的拖拉机推出来后发现前轮轴折了,车没法开了。大家决定把车厢卸下来,连抬带推的往前挪动,车里拉的是帐篷和起居用品,所以男人们就把死沉死沉的车厢用人力往前挪。搁给一般人,估计都崩溃了,花钱雇人拖走;东西不要了;甚至心里想老子不朝圣了!感人的事情是,男人们把车厢好不容易挪到前面了,还要返回来重新再磕长头过去。这是比较感人的举动,不论困难有多大,磕长头是不能偷懒的。

第六个让我感动的是,拉萨街头旅馆女老板。女老板说喇嘛开示她磕十万个长头,可是她身体不好,于是就和他们商量代劳她磕头,他们还可以免费住在旅馆,外加介绍工作。他们白天干活去争钱,晚上在拉萨接头替女老板磕长头,藏民讲信誉,重人情。说到做到,绝不会亏待你。

整部电影从心地、生活、信仰、理念、感情等不同角度反映了藏民是怎样一种人,准确的说应该是臧族底层人民是怎么一种人,和我们大都市生活中的一些上层人之间形成了一种两极分化的感觉,很多镜头我感觉是在打脸。人不在富贵、富有,没有信仰、没有爱心、没有人人平等的情怀那叫世人,世俗之人。我们国人该有的品德、修养和格局,我们已经忘了,忘得彻底,忘得干净,病也多了起来!

冈仁波齐观后感精选范文(二)

和最近上映的好莱坞大片《变形金刚5》相比,《冈仁波齐》实在太小众了,无论是剧情节奏关注度或是受众人群,看过影片的人都能感觉到电影的力量,它留给人的震感,这是一场生与死的虔诚之旅。

西藏的朝圣的故事相信大家都有所听闻,朝圣者的每一次匍匐前行,每一次叩首。在内心都是一次震撼,一次洗礼。

《冈仁波齐》记录了来自芒康的十一位藏民,怀着不同的理由,一路向西朝圣的故事。他们穿越1200公里,一步三叩首,从芒康拜到拉萨,又从拉萨拜到神山冈仁波齐。

他们中有年过七旬,将朝圣当作人生最后一件大事的“杨培爷爷”;有年仅九岁,懵懂走向朝圣之路的小女孩;有父亲抱憾离世带着叔叔圆梦的领路人尼玛;有身怀六甲期待一个新生命到来的母亲;有自觉罪孽深重的屠夫···形形色色的十一个人,历经艰辛,为了心中那坚定的信仰,一路向西。

《冈仁波齐》的丁孜登达——一个出生在朝圣路上的孩子,杨培——一个死在朝圣路上的老人。这是全片关于生与死的两个片段,像是一个圆,一个轮回。 身怀六甲,不顾身子去朝圣就已经让我们不能理解了,生完孩子不坐月子,带着孩子继续西行在我们看来更是离谱。孩子的爷爷奶奶看完孩子之后,依然让孩子随着他们一起超生。这就是他们的信仰。在他们心里,这个朝圣路上出生的孩子是带着福报来的,更是带着使命来的,他理应走完这段朝圣之路。

这十一个人,怀着各自的理由,头也不回的向远方叩拜。不停的磕头,不停地祈祷,为自己,为家人,为众生祈祷。不停的向前,风霜雪雨没有畏惧,有泥滩就淌过去,遇到大雨就停下来休息;雪崩车祸阻挡不了他们的脚步,受伤了就休息几天再走,车头坏了,就丢掉车头,拉起车厢继续前行。仿佛在他们心里,除了信仰,没有什么是可以阻挡他们的。当到达拉萨,看到布达拉宫,他们仿佛是找到了前世的归宿。

《冈仁波齐》无论在题材或是拍摄手法都属于吃力不讨好的类型,但就是这样一部像纪录片的写实电影在六月众多上映的国产电影里成了黑马,周票房达到了2000万,这样的成绩对于动辄上亿的票房无法比较,但对于这样一部太过小众的电影来说,这无疑是一种对国产优秀电影的鼓励也是一种榜样。 《冈仁波齐》没有华丽惊艳的镜头,而是类似手机拍摄的纪实场景,却带给人朴实平淡的感受。虽然影片从头至尾只是不断重复着朝圣过程中的磕头,念经,休息的切换,但却真实地反映出生死轮回的真谛,以及对信仰的敬畏,在平淡中带给人心灵冲击。

《冈仁波齐》的细节令人称赞,比如屠夫在磕头时等一只甲虫慢悠悠地经过;比如朝圣的一行人在帮助他们的老人家中虚心地聆听教诲,又热情地帮助老人干农活;比如年幼的小女孩在漫天风雪中稍作停留后依然笃定地继续跪拜;结尾的大远景,在白雪皑皑的茫茫天地间,朝圣的他们犹如一尊尊塑像在匍匐着行走。

冈仁波齐观后感精选范文(三)

前段时间,在即刻视频拍的短片中,我回答了一个和电影有关的问题:怎样看经典电影?我的回答是:三个“不怕”。

不要怕经典,不要怕剧透,不要怕自己的直觉。

不要怕经典,经典其实并不遥远,并不高深,一部电影能经过时间的筛选留下来,恰恰因为,它和我们有着密切关系,或者生活,或者心灵。

不要怕剧透。一部电影,是不可能被剧透的,好电影尤其是这样,有多少次,我先看了最完整的剧本,都想不到最后拍出来的电影是什么样子。剧透反而会帮助我们对一部电影了解更多。

不要怕自己的直觉。专家说什么,影评人说什么,不重要,自己看到的,自己感受到的,就是最正确的,最珍贵的,也是对一部电影最好的回馈。 其实,这也适用于所有的电影。不要怕,不要怕,不要怕看,不要怕它影响到自己,不要怕自己的直觉“不对”。

对张杨导演的《冈仁波齐》,也是这样。我想用它做样本,说说我是怎么看这种似乎很不简单的电影的。

《冈仁波齐》的导演张杨先生,他之前的作品有《爱情麻辣烫》《洗澡》《昨天》《落叶归根》《飞越老人院》。

这是一部用纪录片手法拍出来的故事片,但它的故事,其实也很简单,就是十一个藏族人,从芒康出发,走了两千多公里,去拉萨和冈仁波齐山朝圣的事。

听起来似乎很让人害怕,怕它沉闷,怕它乏味,怕它艰涩,怕它不够“好看”。

不用怕,它很好看。

先看故事和画面。

的确就是十一个藏族人朝圣的故事,这十一个人生活在一个村子里,分别属于好几家人。故事发生的这一年是2014年,是藏历马年。

出门朝圣前,需要做很多准备工作,这是朝圣者用羊皮制作围裙。

在藏传佛教里,马年是释迦牟尼降生和成道的年份,也是冈仁波齐的本命年。这一年里,诸神都会聚集到冈仁波齐。

平常年份,朝圣者来此转山一圈,可洗尽一生罪孽﹔转山十二圈可免地狱之苦,转108圈今生成佛﹔而在释迦牟尼诞生的马年转山一圈,则可增加一轮十二倍的功德,相当于常年的十三圈。

这十一个人,有老人,有孕妇,有屠夫,有残疾的小孩,他们就风尘仆仆地上路了。

一路上,他们遇到很多大大小小的事,有人被山石砸伤,孕妇生了孩子,一路上,他们还不断遇到当地人和别的朝圣者。

在路上,朝圣者遇到了一家人,他们正在集全家之力盖房子。

最后,他们用了一年,到达了拉萨和冈仁波齐山,去了布达拉宫,也在冈仁波齐转了山。所有的心愿都得以达成。

一步都不能少。

看起来很像纪录片,但看到一半,就会隐约觉得发现,它是有故事的,是对素材有过筛选和调停布置的,毕竟,一趟现实的朝圣路,未必恰好能发生那么多事,而一旦用电影来讲述朝圣,必须要对事件进行集中。

这种隐隐约约,似有还无的故事,我很喜欢。

这一年时间,他们走了两千公里,经历了四季,周围的环境一直在发生变化,雪山,草原,油菜花地,被桃花杏花围绕的小村庄,绿树招展的夏天。

冈仁波齐观后感精选范文(四)

这几年张杨有些低调,好像泡在大理等地,在“密谋”些什么,尤其是《飞越老人院》之后,就很少露面,直到他一口气拿出了《冈仁波齐》《皮绳上的魂》两部片子,被震了一下,在大家都挤在北京忙着开发IP、忙着各种觥筹交错的项目和资本共舞时,他一头扎进冷寂与荒凉的边陲高原,像修行一样拍电影,朴实无华的电影,拍出了像心跳和呼吸一样的自然原色。

张杨真沉得住气,《冈仁波齐》开头,将近用了半小时,来描述藏族村民的日常生活,垒柴垛、烧火、煮饭、聊天,村前一幕幕大山环绕,时有风雪云雾,山下鸡犬相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几个村民不徐不疾地筹备粮食、工具,准备去拉萨朝圣。直到作为补给工具的拖拉机突突突地出现时,朝圣旅途才有了苗头。

参与朝圣的人群也体现出一种接近真实的日常,有老人、小女孩、孕妇、残疾人,以及作为主力的年轻人和中年人,他们匍匐在漫长的公路上,下跪,起身,又下跪,面色一样虔诚,动作一样认真执着,同时在路边垒起一座座大大小小的玛尼石堆,哪怕中途休息,一起搭建帐篷、烧火煮饭、吃饭喝茶、唱诗,都亲如家人,他们的世界简单自足,他们的内在纯粹认真,每个人都不会怀疑朝圣的意义。

《冈仁波齐》也许是公路片,因为村民一直沿着公路磕着长头,渐渐前进;也许不是公路片,它和我们理解的通俗意义上的公路片不太相似,太像一部朴素真挚的纪录片,没有任何渲染。这是去朝圣,是胼手胝足的神圣之路,它所面临的困难,不带传奇色彩和戏剧性,却一样扣人心弦,孕妇在途中生下孩子,青年人差点被坠落的山石砸中,老人在途中逝去,补给专用的拖拉机遭遇车祸,变成了没有车头的“人力车”,涉水过河大家依然匍匐着跪下去…… 朝圣就像一次茫茫大海上的摆渡,磕长头就像在驾驭航船,他们要不断奋力前行,通过这次旅程,把自己摆渡到心灵彼岸,神山脚下,沐浴美满的佛光。

我们距离拉萨有多远?坐飞机,可能也就三四个小时,坐火车可能三两天,从川藏线、滇藏线自驾前往估计一两周。可能对青藏高原周边的藏族群众来说,去一次拉萨,可能要一年半载,甚至更长,路途迢远,海拔随山势抬升,他们一路磕着长头,风雨无阻,膝盖、头颅、手心无数次撞击地面,用几乎蜗行的速度前进,每一步都不敷衍,每一个过程都不省略。

片中从芒康出发的这群藏民,在长达1200多公里的路程上,安静的行迹,就像一群无声的蚂蚁,可是再慢,也要前进,也要抵达终点,他们和沿途沉重的大货车、时髦的越野车擦身而过,和灯火闪烁的热闹城镇擦肩而过,和春天、夏天、河流、湖泊、雪山擦身而过,没有什么事情可以让他们分心,没有任何寒暑冷凉的理由能让他们停留。

看了《冈仁波齐》,对镜自照,有些惭愧,生活在城市里的人,经常会怀疑人生,怀疑活着的意义,怀疑上班工作的必要性,包括鱼叔,一天总有那么一段时间,要怀疑眼前各种琐碎,恨不得从躯壳里跳出来去远足。

片子里的藏族同胞显然没有这种困惑,因为他们没有太多超过生活本身的欲望和困惑,他们极具耐心,他们容易满足,安然过好当下生活,带着纯净的心愿去朝圣,生死在天,不尤不怨。

很少有导演以这样“吃苦”的方法拍电影了,尤其华语导演,张杨这种行事方式让我想起喜欢的德国导演赫尔佐格,他说“我是一个奇怪的生物,沿著生命不断向前,在身后的沙子上留下痕迹。这些痕迹就是我的电影。”张杨身上也有类似属性,不满于既有现状,总想走不同的路。

透过《冈仁波齐》,张杨对电影的迷恋,对生命的热爱,似乎正在朝一个静谧、内敛的方向聚拢。再等一等,也许张杨更好的作品又会“突然降临”,镇住我们。

观看冈仁波齐电影观后感(五)

《冈仁波齐》是一个没有程式化剧本的概念,就是用一年的时间,跟着一组真实朝圣的队伍拍摄。用苦行僧的方式跟他们朝夕相处,从他们本身的生活里挖掘故事和人物,虽然这个电影没有剧本,但大概的故事走向和人物设定我已经想了很久:首先要有个七八十岁的老人,他(她)可能会死在路上;要有个孕妇,她的小孩会在路上出生;还要有个屠夫,因为杀生过多想通过朝圣赎罪;要有个七八岁的孩子,这样会增加很多趣味性和不确定性;有孩子就要有他(她)的父母;还要有个十六七岁的小伙子,他可能是个小流氓,也可能就是一个青春期敏感害羞的男孩,一路上他会发生潜移默化的改变;还要有一个50来岁、成熟稳健、类似于掌舵者身份的一个人,他会是整个朝圣队伍的头领。”

神奇的是,这一切预设居然全部应验了——在地处川、滇、藏三省区交汇处的芒康县普拉村,11个普通的村民愿意跟剧组一起踏上这次冒险的朝拜之旅。

《冈仁波齐》像“朝圣”,平静至极,而《掌纹地·皮绳上的魂》则如“降魔”,兼具“西部公路”与“魔幻现实主义”气质,神秘、悬疑、时空交错,人物环环相扣,爱恨交织,相生相杀,如入天堂,如堕地狱。

观看冈仁波齐电影观后感(六)

虽然《变形金刚5》仍旧在影院热映且大卖,但原本属于该片的场次已经渐渐地被一部 文艺片占据。导演张杨执导的第十部影片《冈仁波齐》以27%的上座率一举超越《变形金刚 5》,并且票房也已经突破了5000万元,这对一部小众的文艺片来说无疑是一次成功的逆袭。 《冈仁波齐》比《变5》早两天上映,尤其是在《变5》上映后,该片的排片曾一度跌至0. 1%。但此后,该片凭借不俗的口碑开始了逆袭。昨天,该片的排片比例已经能够达到5%, 而且是在多部新片上映的情况下得以提升。张杨的这部《冈仁波齐》从头到尾只讲了一个简 单到朴实的故事:西藏腹地古村“普拉村”11个普通的藏族人从家启程,翻山越岭2500公里 去神山冈仁波齐朝圣。

这群人中有即将临盆的孕妇,也有风烛残年的老人。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经历了震撼的 西藏四季风光,接受了生与死的考验。有灾难与变故,也有柔情与温存,让这部看似平静至 极,甚至拍摄手法模仿纪录片的电影,却能在两个小时内带领观众感受内心的波澜壮阔。

虽然该片并非是一部纪录片,但讲述的内容依然可以触动人的内心。该片的口碑也由此 一路走高,在豆瓣上评分高达7.8,属于国产影片里非常高的一个成绩。

有影评人表示,这是观众一次自发性的选择。在《变5》口碑愈发稀烂的当下,观众不 希望再被这样的爆米花般的爆炸大片占据双眼。他们希望能够在这个喧嚣的档期寻找一部完 全不同,可以洗涤心灵的电影。而靠着在朋友圈、影迷论坛、专业媒体的引导下,越来越多 的观众发现了这部《冈仁波齐》。

不过,相比此前质量颇高的文艺片《路边野餐》600多万元票房的惨淡成绩,《冈仁波 齐》虽然逆袭成功,却依然不能证明整个市场的口味在转变。国产文艺片依然需要在更多的 平台去精准推广他们的影片。

曾有业内人士表示,目前国内院线的排片依然是一种粗放型的模式,更适合商业大片和 娱乐大片,对于文艺片来说,院线排片是一片野蛮的森林,一旦没有找对路子,就很有可能 面临全军覆没的危险。

虔诚之心(七)

——观《冈仁波齐》有感

那天晚上,去观看影片《冈仁波齐》,感到心绪难平。这是一部讲述西藏一群朝圣者去“神山”冈仁波齐朝圣的影片,情节并不复杂,又是用纪实手法拍摄,却令人难以忘怀。

影片中的那群朝圣者,来自同一村庄,怀着不同的愿景,结伴朝着“神山”前行。“神山”离村庄有多远?往返的距离近2500公里;往返一趟需耗时多少?徒步行走约13个月。如此遥远的距离,如此漫长的时间,习惯于以车代步的我们,又怎能不觉得畏惧呢?

去“神山”的路途既遥远又艰辛。仅就运输工具来说,除了一辆拖拉机搭运物资以外,没有使用其他的运输工具。全程都依靠徒步行走。一路上风餐露宿,那辆拖拉机还因遭遇车祸几乎散架,经过众人的肩扛手推,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将存放物资的车身拉倒拉萨市区。其中的辛苦程度,确实是一言难尽。

青藏高原号称地球“第三极”,这里海拔高、空气稀薄、高原反应强烈。那群朝圣者虽然是当地人,朝圣途中也遭遇到许多的困难:严寒、酷暑、雪崩、车祸,甚至是人亡,但朝圣者们则全然不顾。印象最深的,就是那个身怀六甲的孕妇。出发不久,即生下儿子,她就背着襁褓中的儿子,继续朝着“神山”前行。

朝圣途中,朝圣者们不仅要克服许许多多的困难,还要行“朝圣礼”,每走三步就要行一次礼。一路走来一路行礼,礼节很是隆重,但所耗费的时间和体力,远比单纯的徒步行走要艰难得多。他们又是如此认真,哪怕是因故耽误了其中的一小段路程,都要及时折返回去,补行“朝圣礼”,而后才会心安。

这是一部讲述朝圣者的影片,朝圣者的虔诚是影片的主旋律。无论是出发前的准备,还是遭遇车祸时的淡定,或者是晚上临睡前的念经声,以及三步一行的“朝圣礼”,都显示出朝圣者们虔诚的心灵。我曾经数次前往四川藏区旅游,《冈仁波齐》展示的藏族生活场景,已然没有多少的陌生感。然而,当影片中一次次出现 “朝圣礼”时,我依旧被虔诚的心灵深深震撼;那一声声清脆的木板敲击声,也长久地回荡在我的耳旁。

人生短短几十年,需要用虔诚之心来度过平凡的岁月。《冈仁波齐》让我想到了文友阿彤和她的先生。阿彤痴迷写文章已有多年,她与同样痴迷写文章的先生相识、相恋,最终组成家庭。婚后20年,阿彤夫妻俩笔耕不断,再苦再累也咬牙坚持,始终不愿放弃。她的先生对此的评价是:“说起写文章,我们夫妻俩都有一颗虔诚的心!”

观《冈仁波齐》有感(八)

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冈仁波齐》幕后故事 信仰的力量

生命的意义是什么?是空气还是阳光,是苦难还是幸福。十一个人,怀揣着理想和信念,历经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幻,接受平凡的自我,但不放弃理想和信念,朝着自己心中的冈仁波齐前行……

有些电影适合很多人一起看、一起讨论、一起笑与哭,但有些电影只适合一个人安静的看,安静的想和慢慢的思考。

电影中说,磕头是殊胜的事情,可以开智,朝圣就是为众生祈福,为众人祈求平安和幸福,也为自己祈求平安和幸福,这就是磕长头的诀窍。记得那是2013年,我和大学同学一起骑自行车环青海湖,在路上,遇见了朝圣的人,出于好奇便学着她的样子,一起跪拜,一起磕头……只坚持了几百米,便腰酸背痛无法坚持,站起身来就在想这是一种什么样的信念在支持着她,让她如此不辞辛苦的往复跪拜。看了这部电影后我才真正理解,她跟我们不是一个世界的人,与我们不在一个精神层面上,她是为了众生在祈福啊!

电影中还有一个场景让我记忆深刻,碰坏的拖拉机的越野车司机,他只是简单的说了几句对不起,说他有病人在车上要急着赶往拉萨。朝圣的他们便大度的说,没有关系,你们先走。试想一下如果这样的事情发生在我们身边,你碰坏了人家的拖拉机,碰伤了人,后面的车厢里还有个婴儿,天呐,不讹个你三五万你能走?!我们,不要觉得人家愚,人家是慈悲为怀,大智若愚!

拖拉机碰坏了说不要就不要了,他们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朝圣的路上没有什么可以阻拦他们,拖物的机器坏了,他们可以人力拉着车厢继续往前走。

电影中,他们人力拉车厢走了一段距离后,返身走到坏掉的拖拉机那里,我以为是他们遗忘了什么东西,结果没想到他们是要从拖拉机的位置开始磕头,补上没有磕头的那一段路程。那一瞬间,我想到了自律和懒惰,平日的我们别说干点体力活,打扫个卫生等等最简单的事情,就连每天早起早睡都根本做不到,每晚不到眼睛红肿干涩到无法睁开,不到手机要打脸的时候,我们不会睡觉。每天早上不到太阳晒到屁股或者饿到不得不起床时,我们才勉强起来!何为自律,自律就是不需要别人来督促,不需要别人来监督,不需要别人的看法,别人的评价,别人的一切!

朝圣途中他们的团队精神,每个人都在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干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朝圣的路上没有你,我,只有团队!。我想到了,现实生活中合伙做生意,如果他们有朝圣团队精神的话,就没有干不成的生意,每个人都不求回报,干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哪里会有那么多的明争暗斗,勾心斗角!

电影中,旅店女房东,能替我磕10万个头吗?可以!你们可以免费住在我这里!我想,这他妈就是信仰啊,这他妈就是信任啊。10万头,你会去数吗?你能数的过来吗?!但是我会如数磕够!

《冈仁波齐》,一部期待很久的电影,一部没有让我失望的电影,一部让我有很多想法和回忆的电影。在电影中,当看到怒江七十二拐,看到山顶经幡,看到峭壁悬崖,看到远处的雪山,看到然乌湖,看到油菜花时,去年进藏的一件件往事浮上心头!

西藏,我还会来,下次来,一定慢,一定慢,一定慢!

格言网 趣知识 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