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首页 > 读后感 > 《经济学通识》读后感

《经济学通识》读后感(一)

这几天,终于把《经济学通识》啃完了,作者是北大的经济学教授——薛兆丰。一般来说,作者都希望通过文字与读者产生共鸣,然而薛兆丰在这本书的开篇,就撂下了一句狠话——“给不同意我的朋友”。这句话貌似在推开读者,实际上却激起了读者更强烈的好奇心。在接下来的篇章,作者从日常生活到国家政策,从事物表象到世界本质,从理论阐述到事实依据,站在经济学的角度,把世界,人性,赤裸裸的剖析在我们面前,对于没有接触过经济学的人来说,可能会有点颠覆三观,正确与否,不予置评,但能多一个角度,看到更加立体的世界,还是非常有趣的。

看完整本书,给我最大感触有两点,一个是经济学对人性洞察之透彻;第二个是经济学对金钱理解之深刻。

经济学,是一门看透人性,理智到近乎冷血看待问题的学科。

所谓经济,就是权衡利弊,计算效益,任何披着道德外套的利他行为,在经济学的放大镜下,都变成了赤裸裸的利己交易,而人类正是因为“自私自利”的本性,才构建了今天和平稳定向上的社会。

听起来有点毁三观是吧?

不难设想,人如果都不自私,那么社会就无法存活。从纯逻辑的角度看,人可能是极端利己的,却不可能是极端利他的。人人都极端利己的社会,仍然是可以想象的社会。虽然彻底弱肉强食,与动物世界无异,但动物世界也仍是可能的世界。然而,人人都极端利他的社会,确实不可想象的:如果谁都不肯吃饭,非要让别人吃;别人都吃饱了,也还是不肯吃,非要把剩下的粮食拿去酿酒或养猪.....这样的社会不可想象,也不可能存活。

作者从两个极端出发,首先推翻了“人人利他”的可能性。

接着,作者又提到:

事实上,人并不处于这两个极端,而是在自私的同时,也还懂得同情。然而,同情心的强弱是随着人际关系的亲疏远近而显著变化的。

作者引用了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举的例子作为辅证:假如中国毁于一场地震,那么一个和中国没有任何关系的欧洲人会有什么反应呢?他首先会对这些不幸的遇难者感到深切的哀悼,会忧心忡忡想到人世无常,几千年的文明在顷刻间灰飞烟灭。可是当悲天悯人、深谋远虑都过去以后,他就会像平常一样悠哉悠哉的做生意,寻开心,好像这种不幸的事从来没有发生过一样。

亚当斯密的例子说明什么问题呢?

说明满足自己的同情心,也是自私的一种表现,为了追求这种满足,每个人都不会做的太过,以致让自己付出太高代价,否则就超过了“利己”的范畴,因此,一个始终自私自利的人,会在两个不同领域内,采取不同的策略,以谋求个人幸福的最大化。

在私人领域,人们乐意为亲情和友谊作投资,因为这更有利于满足其同情心;而在公共领域,由于人人距离增大,要付出的代价增大,因此同情心会相对被削弱。就好比,亲人经济上有困难,大多数人都会用真金白银去帮助,以满足同情心,但是,如果在地球另一端的难民,遭受天灾人祸,估计大部分人都是,转发两条带“痛心”字眼的微博,发两条带“祷告”表情的朋友圈,之后就继续忙自己的事了。

经济学,也是一门认钱不认人,价高者得的学科。

“春运一票难求问题”,“北京交通拥堵问题”归根结底,都是因为人为的“压价”导致商品的供需水平出现失衡,实际的价格被压抑,市场就会通过“黄牛票”,“拥堵”的方式,去补偿那些被迫隐形的价格。而解决这些问题,最经济高效的方法就是,(本文来自于范-文-先-生-网)认钱不认人,价高者得。

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所以世界上的经济商品永远都是稀缺的,这是世界的基本现实。火车票是如此,畅通的交通也是如此。有稀缺,就会有竞争,而竞争标准一旦确定,就会有一部分人胜出,一部分人落败,如果以“先到先得”为竞争标准,就需要排队,若要排队,就会浪费时间;如果以“年龄、职务、学历”为竞争标准,就需要甄别,若要甄别,就会浪费稽查核实的成本。而在众多的竞争标准中,只有一种方法是最有效,最经济实惠的,那就是“认钱不认人”,“价高者得”,谁愿意出高价买火车票,他所挣得的钞票,就是他在别的场合向社会其他人提供有价值的服务和商品换来的,只有认钱,才能减少浪费和刺激生产,而“排队”,“写证明”之类的甄别方式,无法产生任何价值,只会浪费资源和徒增交易成本。

人们常说“金钱是万恶之源”,确实,金钱在某种程度上,会让人类过分追求效率而忽略质量,但如果说有金钱的世界是邪恶的,那没有金钱的世界一定是野蛮的,混乱的。我们不以金钱为标准,难道要以“力气”为标准?以“身高”为标准?以“性别”为标准?这样的世界,是无法想像的。我们不能一边享受着金钱带给我们的便利,一边又鄙夷金钱是万恶之源,因为金钱只是衡量价值的工具,没有对错,是非之分。万恶的源头,从来就不是金钱,而是人类本身。

《《经济学通识》读后感(二)

之前的一段时间里,一直在追罗振宇的《罗辑思维》这档网络节目。感觉这个胖子说话还挺厉害的,能将很多事情讲的更加透彻。最有感触的其中的三期节目《曾国藩成功学》《成大事者不纠结》和《迷茫时代的明白人》。讲的就是两个人,曾国藩和李鸿章。第一个《曾国藩成功学》讲的是一个人的成就不在于自己多么厉害,而是自己可以调动多大资源来帮你。而第二部《成大事者不纠结》讲的是活在当下,不要太过于纠结过去的或未来的事情。而第三部《迷茫时代的明白人》讲的是一个人做事,要有耐心,关注点应该在事上面,而不应该在人上面。任何事情都是做给这任老板用的,做给下任老板看的。这三部让我迷上了这个死胖子。

罗振宇在最近好几期节目中都有推荐这部薛兆丰的《经济学通识》。我就怀着将信将疑的心情去网上找了下这本书。结果,还真有,我就果断下载下来放在了kindle里面 开始阅读起来了。

这本书算是一本经济学的一些故事剪辑,里面的很多观点在一般人看来就是大逆不道,为虎作伥。但是细细品味又能发现他可能是对的。接下来举几个例子来说明下。

第一个是春运的火车票要不要涨价的问题。他一致觉得应该涨。因为真实的票价和价值(也就是需求)之间的关系。只要票价和价值之间有差距,那么就会出现各种关系来解决这种差距——比如黄牛。最终消费者付出的票价还是一样的,只不过本该被铁路公司拿走飞那部分被黄牛拿走了就是。对于一个急需回家的而言,那么他的需求必然比别人的大,自然愿意多付出钱。有人说春运回家是刚需,那么在亚运会广州宣布地铁免费的时候,整个地铁人满为患,进出极大的产生了不便。官方紧急取消了免费,如果坐地铁是刚需,这多出来的需求是哪来的。所以,对于市场来说,就是应该涨价。同理,房子也是如此。

第二个是利息,他说利息是人们放弃现在的享受追求以后享受的一种预期。没有这种预期,人为什么要借钱而不是现在消费。而且央行出具的利息只是对已存在利息的一种追认。并不是央行决定什么。

第三个是产品的价格,价格决定的是需求,而不是政治经济学里面讲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这点现在体会尤为明显。如果价格是由成本决定的,那么很多农产品现在的出售价居然比收割的费用还要低。这究竟是为啥呢。

第四点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最低工资。最低工资表面上看是讲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但是背后却是那些低端的人再也找不到工作了。因为人们觉得他的工作只值1200的话,最低工资是1400.那么人们更加园艺雇佣那个1400的人。最终结果是将那个1200的人推向了深渊。有时候血汗工厂是不好,但是,这样的法律不是在改善他们的处境,而是将他们进一步推向了深渊。

第五点是竞争,而竞争的标准就是价格,所以,决定了商家东西卖什么价格的不是消费者,而是其他的商家。同样,决定中国工人工资的不是在中国的公司,而是其他国家的工人。

第六点是垄断,垄断性定价是由消费者群体决定的,而不是垄断者自己。按照我们以前的想法,垄断者拥有自己的定价权,其实不然。垄断者为达到利益最大化,他们还是要将价格定在合理的范围。不然人们对于产品价格会有部分转化为其他需求,就不在他们掌控了。所以,他们必须提高自己的需求才能最大利益化。所以,垄断者价格必定在合理区间。

这本书里面的细节还有很多,现在可以想到的就这些了,很多经济学原理讲的很简约,但不简单。从点滴细节中透漏着市场的光辉。这就是这本书的迷人之处。

《经济学通识》读后感(三)

前一段时间看《逻辑思维》的时候,老罗推荐了一本书《经济学通识》,恰好最近有一本书已经看完,顺势就招了一下这本书。

书是由一篇篇单独的文章组合到一块的,是作者薛兆丰这几年在报纸上刊登的所有文章,都了之后确实很震撼的,感觉很多观点都有些毁自己的三观的。虽然平时我对这方面的东西关注不是很多,但是脑子的观点和作者提出的观点 相差甚远,细细想来作者说的挺有道理的。(看来还是多读书比较好啊,能知道很多东西 嘿嘿)

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主要有两点:第一就是成本的问题,选择就是成本,成本包含你的时间、投入的精力、金钱等。我们选择了在某一个时间去看一部电影,成本就是你这段时间做其他事情的机会和你票价用来买其他东西的机会。人生的很多时候都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选择,每一个选择其实都是有成本的,所有感觉一个人的思想是很重要的,正确的思想会让你避免很多问题。

坏的逻辑有时候会比坏的动机的破坏力更大,一个人做一件 错误的事情的时候,他本意是好的,在他看来这件事情会带来好的结果,现实中却带来了很大的麻烦,事后却用一句:“我可是好心”,让人不要意思批评和惩罚他。不要以“评价动机”来代替“评价结果”,动机永远都是廉价的,而结果才是最重要的。

书中还解释了很多现象,比如说人的思想是五花八门的,但是行为上却是大同小异的,其实道理很简单,前者不需要为此承担代价,后者需要承担代价。有些事情想想挺好,但是真正做起来的代价是很多人不愿意承担的。还有就是春节火车站为什么这么拥堵就是因为火车票的价格定的比较低,很多人都选择这个交通方式来回家,其实很多人在上面花费的代价远远高于火车票本身的价格,比如说很早去排队,比如说用大量的时间在网上刷票,不少买不到票很无奈的人选择高价的黄牛票,这些人所花的时间和精力,有时候甚至金钱本身都远远高于票价。也事因为这里面的需求大,才造成黄牛有利益的空间。其实很大一部分票价比较低的利润都被黄牛给占据。如果票价定到正常范围,很多人会选择其他的方式来回家,比如汽车、租车等等。不至于大部分人都涌入火车这条途径,春节拥挤的现象就自然没有了。其实说实话,平时火车也很拥挤啊~~~~~~

多读书还是一件好事,能让你知道其实很多现实中的关键是错误的,很多观念应该修正。

《经济学通识》读后感(四)

春运火车票涨价,是对的。制定最低工资标准,是错误的。炒房有功,是对的。失业是为了减少更多地浪费,是对的。价格管制,是错的。制定反垄断法,是错的。免费是更大的浪费,是对的。产业补贴和救济,是错的。这些社会现象的内在逻辑,在薛兆丰所著的《经济学通识》中都能找到合理的解释,他颠覆了我们传统思维和理念,与我们正常人的思维背道而驰。究其原因,是用经济学原理来解析的结果。

经济学原理是站在人性的角度来解释理解人们在社会中的行为结果,它承认人的趋利性和自私性。不是用人们无法达到的高尚道德和情感来解释。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思维和言论五花八门,千差万别。但人们的行为却大同小异。究其原因,前者不承担代价,而后者却要为自己的行为买单。这就引申出,高尚的爱国主义精神谁都可以说,谁都可以愤青,如解放钓鱼岛、南海争端发动战争,但说这些话的人并不承担代价,他不会到战场上作战,却显得无比爱国。但是真正涉及自己具体的亲身利益并要为自己行为承担后果的时候,却无比谨慎,权衡利弊,做出慎重选择。因此,越具体越现实越涉及自身利益的事情越慎重。

经济学解释的是客观存在事实的内在逻辑,它是一门科学,是解释客观存在的本来面目。不管你怎么解释,事实就是事实,因此,虽然有时候给人感觉是残酷的甚至不通人性的,但它不会为了迎合人们的好恶来歪曲事实而迎合人们的口味,误导人们对事实的正确看法。经济学原理不仅能带来让人能看的着的东西,而且还能给人带来看不到的内在东西。人在做出某项决策时,都会事前评估自己的选择,都会核算成本的,当成本大于产出时,人是会主动趋利避害变更自己选择方案的,并用新的替代方案以达到最大的利益结果。如春运车票涨价,如果不涨价,就会带来黄牛党,就会买不到车票。如果涨价,人们通过核算成本,就会重新调整自己的选择。节假日高速公路免费就是最大浪费的案例。制定最低工资标准,使得低于最低工资标准的人员失业。价格管制使得人们不能购买到自己需要的产品。社会舆论都在谴责政府和开发商抬高房价,却还是选择做房奴。选择失业却是为了更好地找到自己满意的职业。救济破产淘汰的产业,不仅阻碍了产业升级,而是更大的浪费。

这是个“认钱”和“认人”并行的社会。一个“认钱”的社会,会增加具有不同个性特征的人之间的平等机会。而一个“认人”的社会,会根据三六九等身份给予不同的歧视。观念的力量是惊人的。人类因荒诞观念而招致的伤亡,包括战争、政治清洗、宗教迫害、计划经济造成的饥荒等,往往与自然灾害所造成的伤亡不相上下。令人深思的是,打着善意的旗帜所犯下的罪行,也往往比明目张胆的犯罪造成的伤害更深重。用什么样的眼光,就有什么样的结果。因此说,经济学虽然不能改造世界,但是可以改造我们的世界观。使人们用理性的观点和眼光去正确看待这个世界,不会因为自己的无知,夜郎自大,妄自菲薄。从而减少我们的愤青,减少我们的偏激思想。用更加理性合符逻辑的事实真相的选择去拥抱这个世界,去享受人间的一些美好。

《经济学通识》读后感(五)

市场经济

《经济学通识》强调的是自由市场条件下的市场经济,解释的是没有政府干预下的市场运行状况,与国情有一定的差距。

我国属于政府干预下的市场经济,属于垄断、半垄断、全竟争并存的市场经济,属于开放、半开放、不开放经济环境,因此有些经济现象用薛教授的经济学观念是解释不通的,必须分类解释才行得通,一味强调充分的自由市场经济与国情不符。

国家主导下的央企具有高效的执行力,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在基础设施的建设方面,央企的作用居功至伟。比如高铁、高速、水库、军工、航天、汽车、造船、钢铁、电信、石油、城市建设、公共设施等行业飞速发展,政府在改革开放,经济建设方面的作用有目共睹,堪称奇迹。同时国家也把中小国企占据的市场放开,让民间自由竟争。

当然央企在发展过程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官僚作风,贪污腐败、效率低下、与民争利等问题,但是国家不会退出主要行业的管制,只能随着国家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放开一些行业,或者以资本的方式参与经营。看看一带一路的国家战略,看看亚投行的迅速崛起,看看互联网+的主导思想,看看总理高调卖高铁,相信我国在二十年内,国家掌控命脉行业的国策不会变,央企会继续与民间资本同台竟技。

因此薛教授的经济理论只能解释市场中充分竟争的行业,以及尚在发展中的新行业,去解释央企的经济现象,根本行不通。

我们相信,国家在未来会让出一些行业,让民间资本参与竟争,但需要时间。国家强大,需要国家背书,也需要国家亲自操刀上战场,这样更有可行性,更有成功率,不能再乎一时得失,自由市场经济也不是包治百药的灵丹妙药。

中国是一个具有几千年中央集权制的国家,管理方式成熟,虽然在有些方面落后了,但加入新的元素,调整策略,就会打遍天下无敌手。我们当下需要的仅仅是技术与人才的拉齐,余下的只能是创新了。

看薛教授的书,应站在个体散户的角度看经济,适合中产阶层看经济,范围和目标对了,观点才能对,判断才能对,行动才能具有可行性。

国情决定了市场经济观念是有局限性的,不能片面妄议,生搬硬套。经济学家很多,为什么总是说不准,因为社会和经济现象是复杂的,人性是复杂的,看懂趋势真不是容易的事,一些经济学理论只能解释一部分经济现象,是理想条件下的经济现象。

国运来了,什么都挡不住,祝福我们的央企开疆拓土,称霸全球吧!中国的殖民时代己经开始,殖民不太好听,叫经济援助吧!

格言网 趣知识 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