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首页 > 读后感 > 《我的前半生》有感

《我的前半生》有感(一)

最近《我的前半生》非常火,我大概从前天开始跟上大家的步伐,还会看一些关于剧情的讨论,也会跟一起追这部剧的朋友讨论。

昨晚因为一杯奶茶失眠了,深夜写下这篇,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一些看法。

剧情里有一些设定不是很现实,比如剧中陈俊生家庭开销过于挥霍,不太现实,即使现实生活中同样收入水平的家庭也不会这么夸张的消费;另外陈俊生跟罗子君离婚时财产分配,赔偿款上也跟现实情况出入很大,现实生活中出现这种状况不太可能这么处理。

另外还有马伊琍头几集的衣品等等问题,毕竟是电视剧,夸大一些也正常,我就提一下,也不深入讨论了。

目前剧情引发的讨论,最直接的论题,个人觉得有两个。

一,在家庭收入可观且家庭需要的情况下,女人是否应该为了‘尊严’or‘退路’,而选择继续工作?

二,如何在生活中,避免被小三插足?

问题一:在家庭收入可观且家庭需要的情况下,女人是否应该为了‘尊严’or‘退路’,而选择继续工作?

从我的立场上来说,自认为我跟罗子君在这方面的选择还是蛮像的,怀孕之后就不工作了,虽然没有请保姆,但妈妈从7个月左右帮我带薯条,自己平时除了搭把手,现在日常生活主要就是买买买,追追剧,学学语言,时不时再出去旅旅游。是不是很闲

我的选择是根据客观家庭情况选择的,但就我的观点是:应该继续工作。

不过,我认为应该继续工作的理由,不是所谓的‘尊严’或是‘退路’,而是避免出现脱离社会的状况。工作是为了社交,有自己的朋友,有聊天的对象,有事情做。

举个身边类似例子:薯条爹有一个好朋友,家庭条件很好,他和他老婆是大学同学,女生家庭条件属于一般。婚后女生在当地一所大学做行政类工作,月薪小几千,另外还有一些福利。

客观来说,他们家庭并不需要女方出去工作赚钱,反而需要她更多照顾年幼的宝宝。另外,就这工资水平,更谈不上什么退路,连日常保姆费用的一半都不够。纯粹就是为了社交,有事情做而找的工作。

当然我也不认同,不工作就一定会和社会脱节,自问我自己就从未有这样的想法。

女人会因为婚后继续工作,而获得尊严,从而在家庭里有话语权吗?

我认为,并不绝对。

所谓尊严这种虚无缥缈的概念,根本上是价值观决定的。若男方价值观不同,即使你是如董小姐一般的女强人,男的也一样可能对你各种不满,一样可能出轨,一样可能提出离婚。

‘穿Prada的女王’中的女强人总编,在家庭中依然弱势,依然被离婚,并不会因为她在工作领域中的强势而有什么不同。

日本超级天后,哥哥张国荣的女神,山口百惠,在事业巅峰期,隐退,嫁给三浦友和,从此告别银屏,一心相夫教子,连续十年被评为“最佳名人夫妇”。

以上,分别从两个方面举例,表达我的观点,女人的尊严,绝不是来自一份工作。

所以,我一直搞不懂,每当看到家庭主妇有婚姻问题求助,主流声音就是让她一定要出去找份工作,经济独立。诚然这对她是好的,但个人觉得并不会对这些存在的问题,有根本上的作用。

是否应该为将来的退路,而继续工作?

首先这个命题就非常奇怪,为什么自己选择的,相伴一生的另一半,自己又在质疑将来某一天会形同陌路?那从一开始就这么不确定,那为什么又要在一起?

抛开主观的看法,假设真的为了退路去考虑这个问题。

我认为,客观来讲,对家庭收入可观的女性来说,除了工作,不还有婚姻法?婚姻上陪伴一生的承诺,看似只是你侬我侬的甜言蜜语,但其实是有一纸协议,并且受法律保护的,很多人不知道,或是忽略了这一点。

结婚证,其实就是保护双方的一份合约,在一方违背承诺,毁约之后,法律是有能要求‘毁约方’拿出更多的赔偿金额,弥补对方损失的。

这里摘要一小段,感受一下:

《婚姻法》第四十六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导致离婚的,无过错方有权要求损害赔偿:

(一)重婚的;(二)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的;(三)实施家庭暴力的;(四)虐待、遗弃家庭成员的。

除了过错方赔偿外,还有关于财产分配,我就不展开说了。

总的来说,我觉得没必要考虑退路,要考虑的话就没必要在一起。

退一万步,真的要考虑了,能给你退路的不是一份工作,而是法律。

问题二:如何在生活中,避免被小三插足?

在影视作品里,为了凸显矛盾点,大部分描绘的是男方出轨,女性小三上位,毕竟热衷于看此类剧的都是女性。现实生活中我相信也有非常多是女方出轨。比如这部剧中凌玲是小三,换个角度,陈俊生其实也是小三,故事线角度不同造成的。

推荐另外一部剧《老婆这周要出墙》,宋智孝主演,描绘的就是女性出轨的角度,里面有很多关于男女夫妻出轨类型的内容。

在《我的前半生》中,开头描绘了很多罗子君的各种不好,简直劣迹斑斑,为陈俊生出轨凌玲铺设了天然的合理性。

而实际上呢?

若陈俊生一开始的结婚对象是凌玲,出轨罗子君这般花枝招展的女性也是各种合理。

网上对小三各种批判,对渣男也是各种批判,对于实际中的问题的讨论,往往是石沉大海。

回过头来,看看我们在讨论什么?

遇到一等一的渣男,研究自己输在哪里?

问被出轨的女性,为什么会输?太节俭了?太败家了?太依赖了?太独立了?

有没有觉得很搞笑?社会在讨论的是如此反逻辑的问题,并且津津有味。

其实心理学上有一个名词,“公平世界假说/谬误”,(www.fwsir.com)就是解释了这种现象。有兴趣的人可以自己去搜一下相关内容,这里不展开讲了。

吴越被骂到关了微博评论

以上,所以,我觉得讨论的点应该是在夫妻关系上,而不是在小三。

很多人会想到保持婚姻的新鲜度,新鲜度这个词也会被用在各种鸡汤文中。

而我的观点有些不同,夫妻双方应该不断沟通,适应对方的变化。

不仅是夫妻关系,男女朋友关系,朋友关系,我们经常会听到关系变差,有一个百试不爽的理由,“你不在是以前那个你了”。

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中,每个人会接触到不同的信息,不同的观点,也在不断成长,不断变化。

每个时间段都会有新的认知产生,比如,你刚下单付款买一件衣服,下一秒就可能反悔,不喜欢,不想要了,申请退款。古话甚至有,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所以,我认为,人与人相处,是需要不断的去适应对方的变化,才能够维系的。

“你不再是以前那个你了”这种下三滥的理由,纯粹是不作为的一方,给自己的不作为找的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罢了。

对方厌倦你了,怎么办,难道不应该去提升自己的新鲜度?

首先,我觉得厌倦这个问题就是个伪命题。让男人每天对着范冰冰、迪丽热巴这种女性,也会慢慢厌倦。让你天天山珍海味,总有一天你也会想来顿家常菜,一个道理。所以既然终究会厌倦,提升新鲜度有什么意义,没有意义的问题,即伪命题。

若相处得没有问题,那怎么避免被外面的灯红酒绿给迷惑?

套用一个经济学的理论,供求关系决定价格。

想要减少对灯红酒绿的需求,无非就是提高价格,或是减少供应。

但是,价格和供应都是外部因素,很难被控制,即使控制了,效果也不一定好,容易引起矛盾。比如查岗就是为了减少供应,钱由女方管就是为了提高价格。

减少需求是个人觉得比较好的手段,具体就不展开讲了,就提供个方向。

最后,歪个楼,唐晶的大衣和鞋子真是太好看了

《我的前半生》读后感(二)

故事开头给大家呈现的是一个温馨幸福的小家庭。女主人公子君是个全职的家庭主妇,丈夫史涓生是名抢手的西医,儿子平儿和女儿安儿都是学生。日子一天天地过着,就这样看似平静祥和的家庭却即将发生一场巨变。

一天涓生回到家说要和子君离婚,原因是子君根本就不了解自己,所以他已经爱上别的女人了,并且要与她结婚。子君做梦也没有想到,和自己相处了十二年且性格一向温和的涓生会对自己说出这样的话。她也永远都不会想到自己的丈夫会出轨,而出轨这件事别人甚至自己的女儿都知道了她却全然不知。开始虽然子君内心几乎快要崩溃却任对涓生抱有幻想,她相信涓生只是在生自己的气,怪自己不够了解他。但当涓生把离婚协议书递给子君时,她彻底醒悟了,她知道眼前的这个男人已经铁了心不要自己了,即使内心千万个不愿也无可奈何。而接下来的一系列打击:母亲与妹妹的冷嘲热讽、不管不顾;女儿出国念书;儿子由涓生父母亲照料;自己被赶出史家…更是让子君陷入了绝望的深渊,就那么一会儿工夫子君的人生彻底洗牌。

就在所有人都以为子君离开涓生会无法生存的时候,子君让大家失望了。靠着涓生每月给的生活费、房子和好友唐晶的帮助,子君找到了一份文秘的工作,虽然月薪只有600元并且工作劳累繁琐,但子君从未想过放弃。因为她知道自己虽然有张大学文凭,却没有任何工作经验,再加上不工作只有自己一个人呆在家里,所以她别无选择。渐渐,大家发现了子君的女性美,她为人善良,对待工作认真负责。还吸引了公司的一名外国经理可林钟斯的注意,并且最后可林钟斯还向子君求婚了,但是由于子君的排外情节所以没有答应他的请求。文秘的工作也让子君明白了许多事,以前靠涓生养着无忧无虑还过着奢侈的生活,而现在即使站在名牌店门口也只能望而却步,才知道以前的日子是那般安逸幸福。

就这样坚持了一个多月后,一位叫张先生的人看中了子君的绘画才能并邀请她与自己合伙经营一家彩绘店。犹豫再三子君答应了,与其在现在的公司过着暗无天日的日子还不如去闯荡下,子君是这样想的。事实也证明子君当初的选择是正确的,有了子君张先生的店子生意慢慢火了,而子君的日子也渐渐好转。

一次长假,子君决定去拉斯维加斯看女儿安儿。真是无心插柳柳成荫,就在拉斯维加斯,子君邂逅了安儿男友的舅舅霍君,两人从此坠入爱河,并在亲人朋友的祝福下修成正果。这就是子君的上半生,相信在霍君的陪伴下,子君的下半生也会像众多夫妻那样会美满幸福。

看完《我的前半生》我不得不说,我是真的感慨万千。一个女人必须要拥有一样别人永远也无法拿走的东西。被逼离婚的子君令我们同情,但在同情的之余却仍希望子君能够好好反省为何涓生会变心。同时,由懦弱、依赖、天真慢慢变成坚强、勇敢、女人味的子君,令我们佩服。若遭遇同样的境况,又能有几个人能做到像子君那样呢?

婚姻更多的是需要两个人的维持, 信任而非简单的相信,宽容而非被动的容忍,平等而非索要的公平. 子君过13年的小鸟依人的生活,却在一霎那,崩溃.给我们留下的是对爱情和婚姻的思考.钱钟书在<围城>中说, 结婚仿佛金漆的鸟笼,笼子外面的鸟想住进去,笼内的鸟想飞出来;所以结而离,离而结,没有了局。子君在一个人生活的那段日子里,终于透彻。亦舒说,结婚与恋爱毫无关系,人们老以为恋爱成熟后便自然而然的结婚,却不知结婚只是一种生活方式,人人可以结婚,简单得很。爱情……完全是另外一回事。

我们生下来的时候都是自由的,只是为了生活,我们把自己束缚在一个囚笼里,时光是洪流,没有人能够抗拒,打破桎梏的最后却是另一片藩篱,没有完全的自由。我们一直在寻找中。这个世界有你做不到的,也有你得不到的。生命本身是寻求一份安定的过程。里尔克有首诗里说:一切寻找你的人,都在试探你;那些找到你的人,都会束缚你,用图画,用姿势。

爱情只是一瞬间的产物,不可能永葆青春,在某一时间,某一地方,曾经发生过,令人心动、伤神,就是爱情的定义了吧。所以,子君最后握住的只是婚姻,世人的下场只有结婚与单身,她选择了其中之一,是因为曾有过的不安全感,我想,婚姻是需要维持的东西,她只是愿意为其努力,结果,又何必知道。人必须独立,才能感情独立,才有权利去选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没有人会因为谁而停下来。每个人都习惯着自己的世界,什么是幸福,便是喜欢财富的人拥有很多钱,喜欢安定的人拥有一个家。在渴望被爱的时候有那么一个人爱你。比如所谓安全感,比如感情。大抵都是如此

而人是一个孤独的个体,永远希望安慰,而这份渴望一直是变化的,这也是爱情的本质。子君爱翟有道吗?其实不然,只是突然她想安定下来,而那个男人能给她安慰和安全感。她把握住的仍然只是婚姻罢了.

读《我的前半生》有感(三)

孩子已经上小学了,心里一直想着也让她与书结缘,便办了张图书馆的借书卡,星期日带上她去借书阅读,自己趁机陶冶一下也办了张借阅证。记得那次我进了图书馆漫无目标的选择图书,《我的前半生》就这样进入了我的视线。

这是一部极具历史文献价值,且带有忏悔价值的作品。作者是见证了一个时代翻天覆地变化的大清皇帝、公民——爱新觉罗.浦仪。浦仪从他的家世写起,到他童年登基与退位,伪满14年的统治,到后来接受社会主义改造,浦仪从一个末代皇帝、战犯到自觉悔罪成为一个新人。

读这本书似乎自身也已穿越时空隧道,置身于那个魑魅魍魉的时代。

写到清朝统治的腐败,宫廷内部的尔虞我诈。写到慈禧的喜怒无常时,有这样一段话:有一个太监陪她下棋,说了一句:“奴才杀老祖宗这只马”,她立刻大怒道:“我杀你一家子!”就叫人把太监拉了出去活活打死了。写到封建统治者的奢侈糜烂时,有这样一段记载不仅让人颇为震撼:隆裕太后每餐的菜肴有百样左右,要用六张膳桌陈放;“我”(溥仪)家六口,总计一个月要用三千九百六十斤肉,三百八十只鸡鸭,其中八百一十斤肉时我这五岁孩子用的。除此之外,每日还要添菜,这个月添得肉 三万一千八百四十四斤,猪油八百一十四斤,鸡鸭四千七百八十六只。

溥仪3岁被迫登基,到后来的退位,成为日军的傀儡建立伪满洲国,最终被改造为社会主义新公民,这可以说是历史的必然。溥仪出生在一个封建王宫贵族之家,其命运从被迫登基之后就无法自己掌控了,正如他后来接受社会主义改造时说的那样,他甚至痛恨封建制度,使他成为一个单纯的小孩而不得,成为一个无能的人;从小在封建制度毒液下浸泡的溥仪,拥有了那种根深蒂固的皇权思想之后,待到大清帝国彻底灭亡之时,骨子里那种唯我独尊的思想必然导致其的不甘与复辟情绪,但当时已是众叛亲离,再加上怕死的心里,就勾结日伪政权建立了伪满洲国,企图复辟;但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三万必然道路,时大势所趋,任何与其相抗衡的敌对势力比较爱那个自取灭亡,溥仪也必将从皇帝的遗梦中醒来接受社会主义改造。

《我的前半生》可以说相当详细的记录了中国从封建社会转向社会主义社会,溥仪从一个高高在上的封建皇帝转变为社会主义新公民的心路历程。看完此书心情也颇为复杂的,其中不免对其一波三折的人生感到同情,对其作为封建社会的牺牲品的同情,同时也对其最后改造成为社会主义新公民的欣慰。我想中国的帝王没有一位皇帝能够像溥仪那样见证一个时代的变迁,也没有一位皇帝能够像溥仪一样有如此复杂的心路历程。

我们要看那段历史,它栩栩如生展现在我们面前。我们要感谢溥仪,是他用自己的赤子之心将血与火化成笔尖流淌的文字,供后人细细玩味。

格言网 趣知识 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