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首页 > 读后感 > 读《未来简史》有感

读《未来简史》有感

  读《未来简史》有感(一)

  杜银霞今天早上读了隆兴发群里的一篇情感文章,说林徽因,梁思成,金岳霖的情感,当时他们3个坐下来谈谁更爱林徽因,结果是梁思成,林与梁便选择结婚,可笑的后来林徽因死了,梁思成马上再娶,而金岳霖为了林徽因终生不娶。 谁更爱。看了我其实觉得有点可笑,每个人都觉得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因此发表的文字也是毋庸置疑的态度,也许每个人都认为金岳霖是为了林徽因终身不娶,子非鱼又焉知鱼。或许金岳霖就与我们现在大多数的剩男剩女一样,当时错过了一份感情,后面左突右击,就再难得寻找到那个互相喜欢的人了呢?而并非不娶就是为了林徽因。

  这就印证了我们群里一起发起读书会要读的书里的话,这本书就是《未来简史》,它里面写到“意义的网”的时候就是这么说的:人觉得现实只有两类:客观现实与主观现实。殊不知还有一种情况:互为主体。我们给很多东西赋予了一种意义,其实都是虚构的,人类会为一种不断自我循环的方式,持续增强彼此的信念。每一次互相确认,会让意义这张网收的越近。所以很多并非存在的东西,大家都认为是这样的,那么它就是这样的。很多东西并不存在,但是我们都认为它是存在的,那就存在了,就如上面林梁金三者之间的关系,看所有的文章都认为金岳霖是为了林徽因终生不娶,因此一般的人深信不疑,但是谁知道结果是不是这么一回事呢。这只是一个例子,或许你认为他们的感情与我无关,我只要过好我自己的生活就够了,但是那只是一个例子,放到很多事情中皆准。所以在评判想象一件事情的时候不要总认为自己有那么的正确,不要对自己一贯以来的思想那么深信不疑。

  读《未来简史》,读书会要分享,对于这种类型的看法我想我暂时表达还有点困难,我比较擅长把它写下来。在看这本书之前,我一直认为自己是个无宗教信仰之人。因为我确实不信教啊,我也认为没有上帝,也许大部分人都与我一样。但是看完这本书之后,我认为自己是个不折不扣的宗教主义信仰者。为什么呢?因为我总是相信destiny,在美剧大片中,总是在结尾的时候会让你相信这是destiny。平时我也相信冥冥之中,很多事情总觉得是冥冥之中发生的,相信很多事情是命运,就比如婚姻,我一直在想,为什么我总是不能找到合适的人结婚,我就认为这是冥冥之中的事情,冥冥之中总会安排那么一个人在等待。但是看完《未来简史》之后,我不免有点绝望了,因为这本书里面根本没有destiny,一切都是算法,连意识感觉都是算法,可以从根本上来说都是虚无的,哪里还会有destiny呢?

  又比如我喜欢说随缘,按《未来简史》说的意思,是没有缘这一字的,一切都是意识中的虚幻,哪有缘可以随,不过这让我想起一件事。我的好朋友刘滔,我们认识也好多年了,从高中开始的朋友,他之前没结婚的时候要我介绍女友,我与他说“这么急干什么,随缘吧”,他当时是这么回答我的:“如果听你的随缘,这辈子我估计就娶不到老婆”,现在他已经结婚很久了。有点搞笑,确实有时候真的不要太过于相信随缘,或许这生活中根本就没有缘。

  其次看完这本书之后,我还是觉得现在的生活很好,因为未来的某一天,全世界都是数据化时代,什么都是算法,你的思维,你的感知都只是算法,我不免觉得那是一个冷冰冰的时代,因为连情感与体验都是可以花钱买到,就像买一支雪糕一样。每个人都不是独一无二的,可以买艺术家的才华,科学家的智慧,你能想象得到的,都可以买。都可以像芯片一样存储于你的身体,你可以变成万能,升级为神。那么我想我还是不愿当神,我还是愿意活在这个世界当一个普通的人,体验普普通通的生老病死,爱恨情仇。

  以前我大部分就是读读红楼梦,张爱玲,世界名著,中国名著这类型的文学作品,托群里一大咖的福,让我接触到了很多我以前从未接触过的东西。看了一些以前我从来没有想过要看的书,比如《三体》《世界通史》《未来简史》《道德经》等等,这些书放以前或许从来不会进入我的世界,现在我却会为之入迷,读书对我的生活或许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帮助,它不能帮我找到一份薪水更高的工作,或者让我过上不一样的生活。但是它确实开阔了我的眼界,让我的思想从只关注自身的一点小情小爱突然开阔起来。我会明白站在历史的长河中,站在宇宙的高度,我真的连一粒沙子都不是。所以很多时候不必那么纠结自己的一点郁郁寡欢。尽管最终我还是回到我的小小世界中来,写着一些我自己的小小情绪的文字。但是至少我明白了这个世界还有那么多站在人类的高度在奋斗的人。

  读《未来简史》有感(二)

  利用春节假期时间读了《未来简史》,作者尤瓦尔·赫拉利是希伯来大学的历史学家,用宏观的视角给未来写了一部可能的简史,引起读者对未来的思考。书里面通过大量的跨学科的实例引证作者的观点,书中的描述可以说震撼人心,具有丰富的想象力。

  下面是感觉震撼的部分简单描述:

  事后看来,为了进入天堂而参加十字军,听起来就像是彻底疯了。事后看来,冷战似乎是件更疯狂的事。不过才短短30年前,怎么可能有人因为相信能打造出人间天堂,就不惜为此冒着核弹浩劫的威胁?而在现在的100年后,我们现在对民主和人权的信念,也有可能会让我们的后代感到同样难以理解。

  一个美好而灵性的灵魂,被困在邪恶而物质的身体里。而由于灵魂的监狱(也就是身体)会衰老死亡,撒旦就必须不断用各种肉体的欢愉来诱惑灵魂,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食物、性和权力。等到身体终于回归尘土、让灵魂有机会逃回灵性世界时,对肉体欢愉的渴望就会诱惑它再次回到另一具物质的身体里。于是,灵魂就这样从一具身体转移到另一具身体,虚耗光阴,追求食物、性和权力。

  只要是在人生旅程中质疑着各种俗世的惯例和契约,并前往未知的目的,我们都会称之为灵性之旅。

  从历史的观点来看,灵性之旅总是以悲剧收场,因为这是一条孤独的道路,只适合个人,而不适合整个社会。

  威廉·冯·洪堡说存在的目的就是“在生命最广泛的体验中,提炼出智慧”,“生命只有一座要征服的高峰——设法体验一切身为人的感觉”。

  活在幻想里是一个远远较为轻松的选项,唯有这样,才能让一切痛苦有了意义。

  有些人活在悲剧之中,有些人上演着永不完结的宗教戏剧,有些人的日子过得像部动作片,也有不少人过着喜剧人生。但到头来,一切都是故事。

  人类在21世纪的目标可能是:获得永生、幸福快乐、化身为神。

  现在以人为中心的世界观将可能走向以数据为中心的世界观。

  如果生命可以简化成数据流,人类只是宇宙数据流里的一片小小涟漪。

  如同自由主义、人文主义一样,我们正在迎接数据主义的到来。

  人类只是创造万物互联的工具,而万物互联可能从地球这个行星向外扩张,扩展到整个星系,甚至整个宇宙。这个宇宙处理系统无所不在、操控一切,而人类注定会并入这个系统之中。

  汽车取代马车,我们并不是让马升级,而是直接让马退休。或许,智人也到了退休的时候。

  目前的算法大多是由人类所写,但那些真正重要的算法,背后都是团队合作完成,每个成员只懂拼图的一小块,没有人能全盘完成整个算法。最早的种子算法或许是由人类自己开发,但随着算法逐渐发展,就会走出自己的路,前往人类未曾踏足的地方,而且人类也无力追寻。

  防患于未然,方法之一就是放慢科技进步和经济增长的脚步。

  书中还有很多有意思的地方,是值得一读的好书。

  思想总是先于行动,智者总能跨越时间的维度看待一切,不管未来是往何方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只有时刻准备着,枕戈待旦。

  读《未来简史》有感(三)

  今年单位组织的读书月活动,我选择了前段时间一直关注的一本书——《未来简史》。它是《人类简史》的以色列历史学家尤瓦尔赫拉利的又一部力作。如果说《人类简史》是关于我们从哪里来,那么《未来简史》就是关于我们人类的未来命运。

   该书主要讲述了未来的人类(书中称“智人”)将摆脱历史上一直困扰人类的三大问题:饥荒(和贫穷不是一回事)、瘟疫(是指大规模发生的让人束手无策的致命传染病)和战争(是指全球规模的),未来的人类分化会更加剧,绝大多数人会沦为“无用的人”和“没有自主的人”,只有少数精英会利用生物技术主动升级,进化成为掌控这个世界的“神人”,他们和我们的区别,相当于我们和猿人的区别。对于永生、幸福和成神的追求将成为未来社会的主旋律。现代社会制度立足的根本:自由和平等将会消亡(神人可以通过操控基因,改变你大脑里的化学物质分泌和电波信号从而操纵你的意识,让你无从反抗,也可以通过更换人体的全部配件,甚至将意识转移到机器上达到永生,从而打破“死亡”这一上帝留给人类最后的平等),万物互联网正在形成、而我们的一举一动甚至是每一个意识都是喂养这个庞大数据库的养分,一切生命和意识不过是算法而已。

   对于未来,我们人类一直在不断的畅想,其实我们现在对于未知的未来的研究方式,仍然和写资治通鉴时的古人一样,历史怎样,我们觉得未来会怎样,也不知道这个规律是否仍然奏效。不过长期看,预测未来无论对错,其实对于未来没有大的影响。本质上我们对于未来无能为力,历史车轮谁也挡不住这话当然也适用于未来。

   人类大船驶向未知大洋,我们是这船上一代代的水手,貌似遇到问题只能遇到再开始着手解决,很难发明一劳永逸的方法来面对未知。所以读这本有意思的书对工作生活没啥作用,属于懂得很多和生活彻底无关的道理,当然不能用它来指导生活。不过暂时的,把我们从个人的喜怒哀乐宠辱得失中抓出来歇歇,在内心中扮演一下人类导师角色,替整个人类操操心,给我们自己放松下。

  读《未来简史》有感(四)

  最近朋友推荐看了一部书:《未来简史》,书的作者是以色列的著名历史学家尤瓦尔·赫拉利。第一遍是看的电子图书,按照作者的思路,从序言到最后一部分,看完之后总觉得作者思路新奇,构思庞大,但却没有提纲挈领的感觉,懵懵有所懂,却又无法表述,类似于学生时代初读介绍相对论的《时间简史》一般,跟着作者的思路走,书中的构想合情合理,丢开书本再看作者论点,总觉匪夷所思。后来买了实体书,根据别人推荐的阅读顺利,先读第三部分,再读其余部分,按照先结论后论据的顺序阅读,读至一半方才觉得思路畅达。这似乎也验证了,作者和读者探究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颠倒,可以更高效的产生共鸣。

  尤瓦尔·赫拉利作为历史学家,他超常理的不是对历史进行定位和归类,而是为未来作撰,他以其在人文、哲学、科技等方面渊博的知识,通过总结人类已经解决的三个问题(饥荒、瘟疫、战争),探讨人类目前追求的三个目标(长生不死、幸福快乐、化身为神),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论述了人类追求长生的必然性与可行性,从生物层面上揭示幸福快乐是由神经系统生化反应控制的,欲望和感受不但可以人为控制,甚至可以人为创造。层层递进,指明人类最终可以成为类似于希腊神话中的不全知的神,并指出以个人主义和自有意志为基础的人文主义将瓦解,算法数据主义崛起,人类整体意义仍存,但单人个体意义丧失,最后提出三个疑问:

  1、生物真的只是算法,而生命也真的只是数据的处理吗?

  2、智能和意识,究竟哪个才更有价值?

  3、等到无意识但具备高度智能的算法比我们更了解我们自己时,社会、政治和日常生活将会有什么变化?

  从这三个发问来看,作者自身并非信仰(或者说是其主观意识并不认可)自己根据论据及逻辑得出的论点。或许正因如此,作者书中针对一些问题的泛处理方式,也让一些人认为这本书是一本华而不实的作品,但就书的全文构思而言,有许多值得我们思考的地方。

  1、历史必然性的讨论。人类以已知的历史为蓝本,追溯既往,根据已存客观存在总结规律,论证历史走向的必然性,然后存在于历史中的人物在其当时并无必然性的自觉。我们从小学历史的目的一定程度上就是相信历史是必然的。这样我们就会对延续历史规律推到出的必然深信不疑,这样会存在两个延伸,第一种我们相信规律的必然性,目标达成的必然性,进而等待必然的到来;第二种是我们相信历史的必然,然后鼓足干劲,促进目标的达成。现实中第一种情况可能更多一些,恰如印度教教育人们现世受苦,来生福报,这样就不得不引申到人性的一面,对于很大一部分人来说,忍受现在比做出改变更有安全感,加之有一种信念认为忍受现在就可以来生福报,就可以达成一种必然,这种类似的必然只是一种理所然是的自我催眠。

  某些情况下我们的必然就如同长久以来人们认为生命必须是碳基的,直到前不久科学家合成了具有生命活性的硅基物质。事实上,我们身边存在着许多必然,比如努力是成功的必然条件,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等等,但我们应当警醒并时刻保持对必然性的考校以及在践行必然过程中要谨慎的行动。如果真的有平行宇宙,那么把我们过往的经历串结,不过是恰好落在这一宇宙之中。作为个体的人来说,即使我们所属的时空存在某种唯一的必然,必然性唯一,但必然性的载体不唯一。

  2、思考方式的延伸。读这本书之初,作者的思考方式和思考的深广度让人惊艳。生活中,我们缺少主动思考的行为习惯,更多情况下是一种基于生物或经验本能的条件反射,就比如,当我们看到历史上不可治愈的疾病在近现代被根治,我们脑袋里浮现的是什么,大多数人应该是空白,不治之症被攻克仅仅是一种类似于信号的事实被输入大脑,大脑的本能反应就是没反应,不会输出任何有效的分析数据和联想。但是作者输出的是以此发展下去,人类可以长生不死,当人类长生不死之时,又会出现什么情况,是财富及权利的集中,是支付的起永生所需资源的社会阶层统治支付不起永生所需资源的阶层,是现行整个社会规则的崩塌…

  另外要说的是,人们日常思考更多反映的不是基于事实的思考,而是基于可以给自身带来舒适感的“事实”的思考,因此在对未来的诸多预测中,人类社会趋于“大同”的占比更多。总结自身而言,我们本能总是在需求舒适区,受此本能的影响,我们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经常是在一定程度上是浮于客观事实的。

  3、时代变迁中的恐惧。未来我们大多数从事的工作将不再真的需要人员工,而且这种趋势日益显现,十年前导游在旅游业中所占有的影响力远远高于现在。可以预测,当集导航、解说、自助服务等功能的智能平台出现,它将以其人力不可替代的准确性、及时性把导游的角色边缘化,直至消失。书的算法数据主义认为,每个人都是承载数据信息的载体,整个社会就是一个庞大的数据库,现行人们的行为准则可以认为是数据交互中的逻辑判断准则,如果恰如书中所说,当人工智能发展至一定阶段,部分充当的底层数据处理单元的人员被替代,对于这些人来说,长久生存模式的巨变将给他们未知的恐惧,如果趋势不可避免,那么人们日益奋斗的将是成为重要的数据节点,以延缓淘汰的到来,而什么样的角色及技能是重要的数据节点,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4、农耕文明发展的实质。农耕文明起初是群居人类合作起来通过分工实现想象之中的事情,以获得更多的生活资料的组织形式,认知革命让人类开始谈只存在于人类想象之中的事情,这样能促成几百、几千人的合作。而文字的出现让人德以用算法的方式组织社会,每个人完成一个小步骤,最后重要的决定由整个重要算法来判断,这也体现了官僚主义的本质,从这个角度来看,截至现在我们生存的社会仍然是农耕文明的延续,只是构成整个人类社会的算法更复杂,更有效率。作者所述的每人完成一个小步骤,最终数据汇总由一个重要的算法来判断的社会运行机制和佛家所说的众生业力又有相似之处,每个人的行为都会对自己生活的时代产生影响,这种影响称之为业力,亿万人的业力的合力经过最高层的处理判断,决定整个时代的走向。殊途同归,农耕文明的实质就是人们为想象中的事情脱离单一,走向合作的组织形式,若将每个人看做是一个数据处理单元,社会发展进步的过程可视为数据单元按照一定规范模式聚合的过程,这种聚合带来了生产力的进步,也就是算法效能的提升。

  5、历史知识的悖论。历史知识的悖论在于:知识或者是预测如果不改变行为就无用,然后行为一旦改变,原本的知识或者说是预测也就立即失去了意义。我们拥有越多数据,对历史了解越深入,历史的轨迹就改变的越快,我们的知识也就过时的越快。除却历史知识不论,就个人来说,法律道德以外的知识,如果可以长时间的指导行为准则,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反应个人进步的缓慢。

  最后借用以前看到过的一句话作为结尾,一个关于人类行为预测悖论:你预测的越好,结果可能就越跟你说的不一样——因为当事人相信了你的预测就不会这样做了。或许作者把人类未来预测为智人的结束和不那么理想的神人的起源也是对现实的一种警示。

格言网 趣知识 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