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书评

首页 > 读后感/书评

精选书评:评伍尔夫《存在的瞬间》

2018-04-05

精选书评:评伍尔夫《存在的瞬间》

  她轻轻拿起拐杖,悄悄地走出了家门,步向附近的欧塞河。一朵云飘来,遮住太阳,模糊了她的眼神,是不舍,还是释怀?是踌躇,还是坦然?

  她在口袋里装满了石头,她静立沉思,然后投入水中 —— 再次沉浸到对人生的思考中去,就像嵌入深不见底的河水中一样。

  那是七十七年前三月底的一天。她爱她的丈夫,她不惧怕死亡,但此时此刻,一切都不那么重要了。

  她曾经说过 “人不应该是插在花瓶里供人观赏的静物,而是蔓延在草原上随风起舞的韵律。生命不是安排,而是追求,人生的意义也许永远没有答案,但也要尽情感受这种没有答案的人生”。

  当内心世界丰富于外部世界,现实的世界更显得贫瘠,那就去暗流汹涌的河水中寻找人生的答案吧。

  她的骨灰被葬在了家中的树下。她的墓志铭,来自她的小说《波浪》:“死亡,我要纵身向你扑去,我永不认输,也永不屈服"。

  不管世人如何定义她,如何评论她,有一点是不会变的,就是,她不会被世人忘却。

  她是谁?

  她是美丽娴雅的“英格兰百合”,著名的布鲁姆茨伯里文艺圈的发起者;

  她是无性主义者,双性恋者,是精神病患者;

  她是伦敦文学界的核心人物,是出色的意识流小说家;

  她是现代主义与女性主义的先锋,她第一个说出"真正优秀的女人,必是雌雄同体"。

  她,是弗吉尼亚•伍尔夫。

  第一次知道弗吉尼亚•伍尔夫,是在公司餐厅的餐巾纸上看到她的一句话:"One cannot think well, love well, sleep well, if onehas not dined well"。

  当时就在想,是怎样的一个人,把这个看似人人都明白的事情郑重地写下来,并被人们记住和引用。

  这句话出自伍尔夫《一间自己的房间》,一本被后世视为女权主义著作范本的理论性名著。

  一直犹豫着去读她的书。传奇的经历,身为女性的觉醒,以及最终对自己生命做出的选择,不由得被她吸引,想去认识她、了解她;而她的暧昧、朦胧、不羁、神秘又绝望的气质,又让人不敢轻易去探寻和碰触她的心灵深处。

  终于,读完了弗吉尼亚的《一间自己的房间》,《存在的瞬间》,《达洛维夫人》,隐晦的意象通过转瞬即逝的潜意识而流动,细腻丰富的内心独白,天马行空、飘渺松散的情节.....这就是意识流小说吗?

  绚丽的诗意背后,深刻的思想之中,那种冷静、敏捷的智慧,不禁渴望去捕捉她身上更深入的部分,她精神世界里真正的喜与悲 !

  或许,只有接近她的思想和情感频率,才能倾听到她内心的音符。

  《一间自己的房间》是由弗吉尼亚•伍尔夫关于"妇女与小说"的两篇讲演稿及随笔集成的散文集,语言深邃,思绪奔逸,思想闪耀,让人心生敬畏。

  她说道:"一个女人如果打算写小说的话,那她一定要有钱,还要有一间自己的房间"。

  "心灵的自由正依赖于物质……你们去挣钱或拥有自己的房间,就是要你们活在现实之中,不管我是否能将之描绘出来,那都将是一种充满生气、富有活力的生活"。

  弗吉尼亚少年时代失去母亲,父亲变得暴躁严苛的脾气,引发她对传统社会男权的深刻反思,她热切地追求女性的自由空间和独立思想。

  《一间自己的房间》,绝不是单纯宣扬女权主义,而是唤醒女性对自身存在和价值的认识,把目光投向对人生意义的思考中。

  生活应该附丽在自我的独立意识和行动之上,而不是依附于另一个性别和个体。

  《达洛维夫人》,则是弗吉尼亚最突出又杰出的作品,在意识流小说中达到了堪称完美的境地。少女时期不幸的生活经历,使她如含羞草般敏感,如玻璃般易碎,《达洛维夫人》充满了对病态幻觉的描写,如她精神世界的写照。

  故事发生在同一地点的同一天——伦敦市区,主人公克拉丽莎·达洛维夫人举行宴会的一天。一天浓缩了她的一生,就在这一天,她看清了自己的命运的轨迹。

  达洛维夫人是个养尊处优的上流社会贵妇,在社交圈中如鱼得水,炙手可热;然而这又是一个在内心深处不满现实、渴望激情,与生活现实矛盾重重的女人。

  一个个充满鲜明个性的人物,大段迂回曲折的心理描写,每个人都在某个方面呈现出不真实的一面,而在别的方面则又显得更为真实。精致高贵,优雅虚华之下,是全盘的矫揉造作。

  生活的残酷就是,你永远无法从逃避人生中窃取安宁。"阳光依然会炽热,人们依然会忘却伤心的往事,生活依然会日复一日地继续下去"。

  《存在的瞬间》是弗吉尼亚去世后,她的丈夫伦纳德•伍尔夫收集她生前的多部短篇而成书,多个故事场景发生在达洛维夫人的晚宴上或后花园里。

  一部部短篇,曲致精巧的构思,轻盈超脱的语言,飘荡空灵的思绪,与其说是小说,不如说是散文诗;她善于捕捉瞬间印象,对细节的精确和敏感让人战栗,如椽之笔像一只摄像机镜头,从远推近,又慢慢推出,用文字涂抹出一幅幅行云流水的明艳画面;她的描述在人物和场景间迁移转换,鸟飞无痕,离题千里,最后又总有一根线迁牵回到主题。

  到底是什么越沉淀,便越发觉得有意思呢?当然还是存在的瞬间。

  视艺术高于一切的弗吉尼亚•伍尔夫,长期受精神病的折磨,她最终选择放弃生命,是想要有尊严地活着,也要她爱、爱她的人有尊严的活着。就像达洛维夫人说的:"如果此刻就能奔赴黄泉,那么此刻就是最幸福的"。

  有人这样描述弗吉尼娅•伍尔夫:“她的记忆有着隐秘的两面:一面澄明,一面黑暗;一面温热,一面寒冷;一面是创造,一面是毁灭;一面铺洒着天堂之光,一面燃烧着地狱之火。”

  她是个充满冲突的矛盾体,她是优雅的,又是神经质的。她有一张才智兼备的脸,令人神往的忧郁的蓝眼睛,一副如深泉涧花的嗓音;人们都说,她伸手靠近火堆取暖的样子,特别美,人们可以尽情地想象皮肤下面那长长的易脆的骨头。

  村上春树说,小说家都容易有残缺的灵魂,因为他们身上承载了太多人性的阴暗面。

  弗吉尼亚也是如此,她有多奔放,就有多寂寞,她有多不羁,就有多痛苦。她发光,她闪耀,她如夜色中的一颗死恒星一样燃烧。

  伦纳德•伍尔夫曾问弗吉尼亚:“为什么一定有人要死?”

  “为了对比,” 弗吉尼亚说, “为了让活着的人更加懂得和珍惜生活。”

  “那么谁会死?”伦纳德又问。

  “诗人,” 弗吉尼亚说, “那些先知”。

  "亲爱的伦纳德,要直面人生。当你终于了解了人生,就能真正地热爱生命,然后,才舍得放下"。

  岁月波光粼粼,赋予爱与生命,唯有生活不能被他人代替。

  记住我们共同走过的岁月,记住我们的爱,永志不忘,生命中的时时刻刻。

上一篇 回目录 下一篇

读后感 推荐

栏目导航

格言网 趣知识 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