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书评

首页 > 读后感/书评

精选书评:评王朔《我是你爸爸》

2018-04-05

精选书评:评王朔《我是你爸爸》

  最开始被这本书的题目所吸引,嘿,“我是你爸爸”,这不是我们经常互相打趣的一句话吗!

  打开书之后发现里面是一个描述父子的小说故事,看了几章,剧情没有特别地吸引我,到是里面的语言令我不禁拍案叫绝。也正是这些精彩的描写才让我继续看了下去。

  王朔的语言就能反应出他的写作功底,不论是人物描写还是对环境的描述,都栩栩如生。

  他的语言很细腻,能把人物的感觉滴水不漏地全部写出来。而且他所使用的比喻或者对比,都和生活相关,毕竟本来就是描写普通家庭的两个人物,在语言的细节中也氤氲着生活的味道。人物形象和盘托出,读起来既能身临其境又不觉得逊色。

  故事的时间背景是20世纪80年代,作者从一个父亲和儿子双方的视角来描述了一串平淡的生活。一个想改变自己和儿子关系的父亲,与一个已经能看透很多东西又在竭力成长的儿子,这两代人相处中不断的心理变化。

  读的过程中甚至有些惊心动魄。

  王朔这本书所揭露出来的东西非常有意思。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讲“父为子纲”,即使在现代社会,一些家庭也总会以“我是你爸爸”来作为一切“真理”的基础,来彰显自己只有在教育孩子时才能获得的自尊心。以此来强迫孩子遵循自己的意愿,让孩子变成听话的机器,将家长的权威渗透到孩子的骨子里。

  这是病态的,也是无可奈何的。

  从一个孩子的视角来看,我觉得这是病态的、错误的,会给小孩带来一生恶劣影响的教育。从一个家长视角来看,这或许是无可奈何的,更或许是自己固执的思想在作祟。

  这种伦理和文化上的压抑其实对当事人双方本身都是一种自我限制和束缚。也正是这样的伦理结构,将文中的父亲给符号化了。我们会去反思,我们是怎样的父亲,是怎样的儿子?

  文中的父亲是一个非常鲜活的人。一个人先是成为自己,才是父亲;而不是为了成为父亲才成为自己。他有很多很多的缺点,令人反感又不屑,他这样怎么能是个父亲呢?可是,他在成为父亲之前,是个人。戴了太久的面具,似乎也不知道自己该如何做了。

  父亲的可怜是源于他们关系的颠倒。儿子的独立成长似乎已心情经不再需要他了,而他却需要儿子。唯一能证明自己价值和存在的东西便是他和儿子之间的联系。在“我是你爸爸”的伦理关系中,他已经造成了自我捆绑,成为一个读来“可悲”的父亲。

  但也令人欣慰的是,即使受尽了委屈,在故事的结局,儿子依然选择了他。“你是我爸爸,我是你儿子,别的想是什么也是不成,咱们谁也别强迫自个儿——从今后!”

  小说的题材并不常见,还带着一层调侃和荒诞。我读的过程还感觉到了满满的讽刺意味,嘲笑这个父亲的所作所为,嘲笑他的态度,嘲笑他的心情变化。

  里面有一段,父子吵架,他一直在唠唠叨叨细数自己养孩子以来对他的恩惠。作者写了一句话,让我瞠目结舌。

  这种历数变成一种无休止的唠叨,变成了一种反复强调的丑表功,一种意在使对方从道义上感到理亏从而突出自己高尚的肆无忌惮的自我表白和自我夸耀。

  撇开父亲的做法是否正确,撇开作者的描述是否贴切,撇开孩子的冷漠和不屑。在中国,的确大多数家长都这样了。

  他们忘记了他们是为什么教育孩子,养孩子的初心是什么。他们也分不清他们用的到底是爱还是权威。他们甚至不理解为什么孩子会顶嘴,也从未去尝试着理解孩子的视角的想法。一昧地施加权威,施加“我是你爸爸”“我还不是为你好”。

  微博上的毒鸡汤们经常说,父母一直在等孩子说“谢谢”,孩子一直在等父母说“对不起”。

  其实谁还不是第一次当父母,第一次当孩子呢。等你从孩子变成了家长,你依旧理解不了你的孩子,你的孩子也依旧理解不了你。时代变的太快了,后一代人永远追不上前一代人的步伐。但是追不上又如何呢,家庭的纽带永远是爱,而不是权威。是希望对方都好的真心,而不是为了自己的崇高人设而戴着家长面具的加戏。

  王朔:《我是你爸爸》在线阅读

上一篇 回目录 下一篇

读后感 推荐

栏目导航

格言网 趣知识 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