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书评

首页 ›› 读后感/书评

《清平乐》:一个文学的黄金时代是怎么炼就的?

2020-05-02 作者:彭敏

  清平乐,从前是个词牌子,如今又成了一个剧名。剧好不好看不知道,里面集体亮相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文背诵男子天团,倒是让人有点“噩梦重温”的真香之感。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几位大神。

  01、七岁开启文学生涯的晏殊

  众所周知,大宋王朝重文轻武,是文人的天堂。很多著名文人同时也是高官巨吏,一水的人生赢家。其中,最让人羡慕嫉妒恨的,无疑要属宰相词人晏殊。

《清平乐》:一个文学的黄金时代是怎么炼就的?

晏殊,《清平乐》剧照

  晏殊的起跑线并不高,他父亲只是个小小的狱吏。这个普通的基层公务员在管理犯人之余,究竟是如何培养出一个名传千古的文豪,同时还是一位权势熏天的宰相,实在是个难解之谜。

  在很小的时候,晏殊就显示出了不凡的迹象。鉴于骆宾王七岁写出了《咏鹅》,杜甫七岁就能“开口咏凤凰”,小神童晏殊不甘落后,也是在七岁就开启了他璀璨的文学生涯,妙笔生出百花。

  十四岁,神童的才华终于惊动了朝廷,被地方大员作为神级土特产带到京城,和一千多成年考生一起参加当年的科举考试。

  初试进行得相当顺利,旁边的大哥哥们还在抓耳挠腮,晏殊已经“援笔立成”。不过,两天后的复试却出了点小问题。

  复试的其中一个环节是创作一篇命题作文,可当考卷发下来时,晏殊呆住了。这个题目恰好他以前写过了,如果直接把成品照搬到答卷上,对那些本来就已经难上加难的大哥哥们,是不是太不公平了?

  于是晏殊高高地举起手来,向亲临现场的真宗皇帝汇报了情况:能否给我换个题目呢?

  真宗当然很惊奇,而更让他惊奇的事还在后面。换过题目之后,晏殊很快就把文章写了出来,关键是,质量还很高。十四岁就写出这样优秀的文章,不能不令人刮目相看。

  在如此这般惊艳出场后,晏殊正式成为了朝廷命官。他的诚实耿直,给真宗皇帝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至于当太子(就是《清平乐》中王凯所扮演的赵祯,后来的宋仁宗)府中需要一批小伙伴来辅弼时,真宗立即想到了晏殊。

  经过一番打听之后真宗更高兴了:宋代公务员崇尚及时行乐,一下班就跑去秦楼楚馆声色犬马挥金如土是普遍风气。而晏殊的业余生活居然是关起门来和弟弟讲习诗文,太子身边有这样的好榜样岂不是国家之福!

  这真是天上掉下来的一张大饼。众所周知,只要太子能够屹立不倒,太子府中旧人就相当于手握大把原始股,太子敲钟践位之日,就是他们一步登天之时。

  晏殊幸运地接住了这张大饼,原因竟然还是因为他的耿直。面对皇帝的嘉许,晏殊再次说出了大实话:陛下,不是我不想出去消费,实在是没钱啊。等我有钱了我也要和大家一样的……

  晏殊以为这张大饼就该收回去了,没想到真宗圣心大悦:诚实守信是比勤俭节约更好的美德呀,爱卿不要推辞,太子那边就有劳啦!

  人类行为会受到环境的激励。在真宗的一再激励下,晏殊本该强化自己的耿直属性,但朝局的错综复杂却给神童的人生平添许多变数。

  真宗去世时,仁宗尚年幼,刘太后垂帘听政。刘太后想让宠臣张耆出任枢密使掌管天下兵务,晏殊说:国家军权怎能交给这样的人,我反对!于是张耆当上了枢密使,而晏殊遭贬官。

《清平乐》:一个文学的黄金时代是怎么炼就的?

刘太后,《清平乐》剧照

  刘太后准备驾临太庙,和列祖列宗唠唠嗑。立即就有马屁精跳出来,说太后替小皇帝操劳社稷居功至伟,应该按照皇帝的规格穿上隆重的衮冕。可晏殊却说:阁下这就是让太后牝鸡司晨了,教科书上可不是这么规定的,我反对!于是晏殊再遭贬官。

  很多人研究晏殊,常常会陷入迷惑。怎么这个书上说他“赋性刚俊”、“立朝有大节”,那个书上又说他“居官油滑”、“圆滑处世”?评价历史人物,都不用统一口径的吗?

  其实,赋性刚俊和居官油滑非但不矛盾,前者还是后者悲哀的注脚。人生处世,没有一种性格是如如不动,永恒不变的,生活会教授很多从前我们嗤之以鼻的东西。我们身上的软肋会日益减少,而铠甲不断加厚,心里一张算盘日夜喧响,助我们趋利避害,直到和出发时的自己判若两人。

  晏殊的得意门生欧阳修在晏殊去世后曾写下一首《晏元献公挽辞》,其中有这么两句:富贵悠游五十年,始终明哲保身全。明哲保身的确是晏殊人生下半场的关键词,但“始终”二字显然有失偏颇,只能怪欧阳修出场太晚,错过了恩师年少耿介的戏份。

  晏殊拜相后曾推荐欧阳修做谏官,主要职责是舆论监督。作为一个自带意大利炮的男人,欧阳修上书怼起各路权贵来毫不留情,这些虽然都是百姓拍手称快的义举,却屡次被晏殊严厉斥责。后来欧阳修终于遭到打击迫害而贬官,晏殊却坐视不理。一言以蔽之,任何有可能危及他权位的事,他都保持高度警惕。

  这样一个只顾自己富贵风流毫不挂念苍生福祉的人,怎么能宰执天下?

  尽管晏殊死后欧阳修不仅有诗悼念,还亲笔撰写了晏殊的神道碑铭(类似于墓志铭),但二人之间的龃龉是毋庸讳言的。一些宋人笔记甚至有鼻子有眼地演绎出了种种生动的细节,说晏殊当众评价欧阳修:吾重修文章,不重他为人。而欧阳修也毫不客气:晏公小词最佳,诗次之,文又次于诗,其为人又次于文也。

《清平乐》:一个文学的黄金时代是怎么炼就的?

欧阳修,《清平乐》 剧照

  在一个复杂局势里,明哲保身和尸位素餐甚至同流合污常常只有一步之遥。晏殊的为官之道,不仅让学生欧阳修腹诽心谤,就连晏殊的女婿,一代名臣富弼也看不下去,有一次他竟然在朝堂之上当着仁宗皇帝的面直接开怼:殊奸邪,党夷简以欺陛下!(晏殊就是个奸邪小人,他和吕夷简勾结起来欺骗陛下您啊!)

  平心而论,由于欧阳修和范仲淹等人的衬托,晏殊的人格形象的确显得有几分黯淡。在个人安危名位与公理正义之间究竟如何选择,自古以来就有着截然不同的答案。种豆得豆,种瓜得瓜,做出怎样的选择就要承担相应的历史评价。

  不过有一件事我们不要忘了:欧阳修、范仲淹、富弼、韩琦……这些“一时之贤”可都是在晏殊助力下蜚声政坛。虽然在晏殊看来这些人都挺爱给他添乱,但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么多名臣、贤臣济济一堂,无疑不是偶然。

  此外,虽然一生享尽富贵,晏殊的俭约自奉也是出了名的。平时就不用说了,最著名的一件事发生在他过世之后。

  在晏殊去世后,一伙盗墓贼盯上了这位宰相的陵墓。他们冒着巨大风险费了老鼻子劲挖开晏殊坟墓,满以为要满载而归,结果全傻眼了:坟墓里头全是各种瓦器,根本就没几样值钱的东西。

  这些人气坏了,抄起刀斧就把晏殊的遗骸给敲了个稀巴烂。

  02、“宁鸣而死,不默而生”的范仲淹

  如果说晏殊的历史形象有点分裂,那么范仲淹就几乎是个有口皆碑的完人了。

  在中国,《岳阳楼记》家喻户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堪称古代知识分子的人格典范。光是德行和文学出众也就罢了,偏偏此人还官至参知政事(副宰相),“庆历新政”威名赫赫,抗击西夏居功至伟,《左传》里所说的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很多人只做到其中一项就已经名垂千古,而范仲淹把三个选项都包圆了!

  简直豪横到了极点。

《清平乐》:一个文学的黄金时代是怎么炼就的?

范仲淹,《清平乐》 剧照

  虽然说到荣华富贵,范仲淹可能比晏殊稍逊一筹,但若论起人格魅力,范仲淹圈粉的阵仗妥妥地甩晏殊好几条街。“先忧后乐”精神垂范后世自不待言,耿直,也是范仲淹的吸粉利器。

  范仲淹比晏殊大两岁,但他终生都对晏殊执门生礼,因为他事业的根基都是晏殊给的(没办法,晏殊出道太早了)。在晏殊的推荐下,他做了母校应天书院的高管,还获得了前途无量的秘阁校理之职。

  或许是从欧阳修那沾染的习气,范仲淹也特别擅长制造惊喜,刚被晏殊推上秘阁校理的职位,反手就给晏殊惹了个惊天大麻烦。

  当初真宗驾崩,仁宗年幼,刘太后垂帘,代为执政。结果君临天下的感觉实在太过美妙,刘太后无法自拔,不但拖着不让仁宗亲政,还摆起了天大的架子,过生日时竟然让仁宗挤在百官当中向她祝寿。

  儿子向母亲祝寿当然再正常不过,但让皇帝和百官同列,君威何在?这显然不合规矩!范仲淹拍案而起,一篇义正辞严的奏章被呈到了禁中。

  没等太后那边做出回应,晏殊先吓尿了。要知道在宋代官场,推荐别人做官可是要负连带责任的。

  晏殊赶紧把范仲淹叫过去臭骂了一顿:这都是老子当年玩剩下的东西,往后不许再这样沽名钓誉了!

《清平乐》:一个文学的黄金时代是怎么炼就的?

范仲淹与晏殊,《清平乐》剧照

  让晏殊意外的是,范仲淹不但没有幡然改悔,还洋洋洒洒地写了封信过来“强词夺理”:在下信圣人之书,师古人之行,上诚于君,下诚于民……总结起来就是:何错之有?

  范仲淹面红耳赤地据理力争,大概让晏殊想起了年少时的自己。历史记载,晏殊不但没有继续追究范仲淹的过错,反而自感惭愧向范仲淹道了歉。

  这下范仲淹更加理直气壮了,一不做二不休,太后违礼是小事,太后迟迟不让仁宗亲政,这才是最大的问题啊!于是他再度挥舞如椽大笔,又上了一道奏疏:请太后退居二线,把治国的权力交还给陛下!

  所有人都惊呆了。如果说前面那道奏章只是捋了太后的虎须,这次简直就是直接摸上了太后的老虎屁股!自从刘太后垂帘听政以来,还没遇到过这样的事!如果当时有媒体,那天各大媒体的头版头条就应该是:震惊!有人竟向太后提出这样的要求……

  虽然文武百官当中,不少人暗地里敬范仲淹是条汉子,但显然不会有人站出来支持他一个字。

  奏折递上去之后,太后并没有直接发动大规模杀伤性打击报复,但范仲淹很快就感觉到自己似乎闯入了无物之阵,在京城完全待不下去了。

  就这样,已经41岁的范仲淹自请外放为河中府(今山西永济)通判,远离了大宋帝国的权力中心,看起来前途一片黯淡。

  老子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要求太后还政虽然惹怒了太后,却让另一个人对范仲淹赞赏有加。这个人自然就是仁宗皇帝。

  幸运的是,已入垂暮之年的刘太后不可能仙寿永昌,而仁宗皇帝却正富于春秋。

  三年后,刘太后寿终正寝,范仲淹的好日子,来了。

  范仲淹被仁宗召回朝廷,成为了一名光荣的谏官,本职工作就是给朝廷提意见。结果他提的一个意见,让仁宗陷入了迷思。

  刘太后去世之后,仁宗对“太后党”搞了一波政治清算,包括晏殊在内的一大批高官被免了职。一朝天子一朝臣,仁宗需要建设自己的班子。

  可在此过程中,一些投机分子看见有利可图,就大肆攻击已故的刘太后。仁宗一开始很高兴:太好了都是忠臣!准备给这些人升职加薪。

  范仲淹却一语中的:你当这些人是真的对陛下忠心耿耿,对太后义愤填膺吗?太后在世时,他们怎么不吭一声?太后或许有诸多不是,但仍然大大地有功于社稷,可不能一棒子打死啊!

  在这种时候说太后好话,无疑要冒巨大风险。幸运的是,仁宗没有龙颜大怒,而是大度地接纳了范仲淹的建议,下诏禁止大臣再妄议太后垂帘旧事。

  如果仁宗心里有杆秤,此时应该也已经明白,这个叫范仲淹的家伙,一言一行都是着眼于家国天下,要求刘太后还政和维护刘太后,看起来自相矛盾,其实是认的同一个理。仁宗对范仲淹的好感度再次增加了。范仲淹能够一路做到参知政事并主持庆历新政,和仁宗对他的这种认同是分不开的。

  很多人年轻时热血刚直,碰过不少钉子,年岁稍大就学会了和光同尘,明哲保身。说白了,是把家国天下放在了个人名位之后。而范仲淹不然。他好像永远年轻,永远一片丹心,在时弊面前,在奸臣恶政面前,他就像一只讨人嫌的乌鸦: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清平乐》:一个文学的黄金时代是怎么炼就的?

《清平乐》 剧照

  后来仁宗要废郭皇后,宰相吕夷简、宦官头子阎文应祸乱朝纲,凡此种种,范仲淹都大马金刀地站出来发声,即便屡遭贬斥,依然不改初心。

  说到范仲淹平生功业,抗击西夏自然首屈一指。其实在这件事情上,因为太有主见,范仲淹是遭受过诸多非议的。

  当时的大宋王朝,正处在风华正茂、血气方刚的青年时代,面对西夏在边疆的挑衅,上上下下一片喊打之声,都想要速战速决,扬我国威(和靖康之变后的南宋形成鲜明对比)。

  可范仲淹经过冷静分析后指出:大军出动,关系到千百万人的性命,不可不慎重。西夏军战斗力强过宋军,积极防御才是制胜之道。具体说来就是坚守不出,防止正面硬刚。必要时,甚至可以像对待契丹一样,每年给西夏送去一堆“岁币”,用金钱换和平。

  作为西北边帅之一,却抛出如此认怂的主张,显然会为时论所鄙。1041年春,宋军终于还是拔剑张弩,准备和西夏决一死战。

  开战前,主帅夏竦派人过来苦口婆心游说了二十天,又请求朝廷差专员监督范仲淹出兵,最后范仲淹仍然选择了按兵不动。

  在众人鄙视的目光中,范仲淹等来了宋军大败亏输的消息。

  一万多人阵亡,大批州县遭到烧杀抢掠。没有出兵的范仲淹还收到了西夏国主李元昊寄来的信件,其语气之傲慢狂悖,若让仁宗皇帝看到,无疑是奇耻大辱。范仲淹只好自作主张,将信件付之一炬,只挑选其中语调平缓的部分上奏朝廷。

  经此一役,范仲淹积极防御的战略思想终于得以在西北边境推而广之。这说出来虽然不够威风,疗效却极为显著。经过范仲淹和好友韩琦的共同努力,西北边境一扫颓势,逐渐变得固若金汤。西夏军虽然亡我之心不死,却没能再讨到多少便宜。

  西北人民感恩戴德,创作出如下歌谣:军中有一韩,西贼闻之心胆寒;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

  最终,国小民穷的西夏扛不住连年征战造成的巨大消耗,经济陷于崩溃,只能与大宋议和。范仲淹不战而屈人之兵,被仁宗提拔为参知政事。

  虽然西北边塞让范仲淹建功立业走向人生巅峰,但他内心对战争这个不祥之物显然持排斥态度。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李贺)。很多诗人、书生都对边塞和战争充满雄奇浪漫的想象。可作为边帅,范仲淹却留下一首《渔家傲·秋思》,既不燃,也不正能量,读了之后只会让人皱眉深思——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清平乐》:一个文学的黄金时代是怎么炼就的?

范仲淹,《清平乐》 剧照

  03、桃色新闻满天飞的欧阳修

  和范仲淹的完美形象相比,欧阳修的政治操守虽然也同样为人称道,但其私生活和词的创作,却有点一言难尽。他仿佛自带招黑体质,被黑成翔只是个起步价。

  《醉翁亭记》,是中国学生人人会背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问世之后,火到什么程度呢?

  用洛阳纸贵来形容,都太保守了。《醉翁亭记》的拓本,被不法商贩随身携带,每经过一处关卡,本来需要花钱交税,商贩把税官叫到僻静处送他一本,对方欣喜若狂地就给放行了!

  在讲《醉翁亭记》的创作背景时,语文老师一定会告诉你:欧阳修因为性情耿直,三天两头针砭时弊,还加盟过范仲淹的“庆历新政”,得罪了很多权贵,于是遭馋被贬,在滁州写下这篇千古名作。

  可是问题来了:政治斗争的套路虽然历来都是借题发挥,但,处分干部,总要有个具体罪名吧?

  比如,苏轼贬黄州是有诗文讥讽时政,韩愈贬潮州是谏迎佛骨、话说得太难听,柳宗元刘禹锡是因为永贞革新失败、大哥倒台。欧阳修贬滁州的罪名是什么?

  答案可能让你意想不到:乱伦。欧阳修被指控,和自己的外甥女张氏存在不正当男女关系。

  张氏是欧阳修妹妹前夫的女儿(所以严格来讲没有血缘关系),幼年时寄养在欧阳修家里。

  因为貌美,所以多情。出嫁后,张氏与仆人通奸,被丈夫扭送到官府。

  原本是个不起眼的小案子,可当开封府尹偶然发现,出轨的渣女竟是欧阳修的外甥女,还在欧阳修家住过几年,他的眼睛里就射出了蓝幽幽的光。以两位当朝宰相为首,不爽欧阳修的人像闻到血腥的鲨鱼,迅速集结在这个案子周围。他们一顿操作猛如虎,以减轻处罚为诱饵,胁迫张氏把一盆污水,泼向了欧阳修。

  你不是一身正气吗,你不是嫉恶如仇吗。来,脱掉裤子,让大家看看你屁股有多脏!

  名人的桃色新闻本来就吸睛,何况还是和自己外甥女!一时间,舆论鼎沸,朝野哗然。热搜榜几度瘫痪。

  可是,从头到尾就只有张氏一面之词,还属于陈年往事。如何取信于人?

  万万没想到,多年前欧阳修随手写下的一首小词,成了最给力的证据。

  江南柳,叶小未成阴。

  人为丝轻那忍折,莺嫌枝嫩不胜吟。留著待春深。

  十四五,闲抱琵琶寻。

  阶上簸钱阶下走,恁时相见早留心。何况到如今。(《望江南》)

  不得不承认,这首词的确是有点猥琐。让人眼前出现这样一幕场景:一个油腻老男人,色眯眯地摸着小姑娘的手:美女,我注意你很久了!

  他们之间要没发生点什么,还真说不过去。

  所幸,这种事在古代取证太难,到头来也定不了罪,欧阳修的政治生涯没遭到毁灭性打击。带着一身脏水,草草贬出京城了事。

  以上,才是《醉翁亭记》完整的创作背景。

  一个人修身洁行,却被指控乱伦。这说明,他的敌人真的很无耻。

  可如果一个人修身洁行,却两次被指乱伦,这又说明了什么?

《清平乐》:一个文学的黄金时代是怎么炼就的?

欧阳修,《清平乐》剧照

  年已花甲并且官居副宰相的欧阳修,怎么也想不到,一盆更大的污水,正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酝酿、聚集。

  事情仍然由一个亲戚引起(你看,从古到今,亲戚都是很多人一生之敌)。欧阳修夫人的堂弟薛良孺,在担任水部郎中时向朝廷举荐了一位京官。没成想,这家伙贪赃枉法东窗事发,害得薛良孺也要负连带责任,乌纱帽岌岌可危。

  一开始,薛良孺有恃无恐:老子堂姐夫是副宰相,这点小事能把我怎么着!欧阳修却拎得很清:越是领导干部,就越要起模范表率作用,亲戚,这件事,咱就照程序办吧。

  获罪丢官后的薛良孺,气不打一处来:装什么国民表率道德标兵,我还不知道你!到处跟人说:欧阳修呀,就是个大淫虫!连自己儿媳妇都不放过!

  如果说张氏只是欧阳修法理意义上的外甥女,儿媳吴氏可就是他“亲生”的儿媳了!

  国家领导+顶级名人+乱伦×2。你换算换算,这新闻会是多大的阵仗。

  舆论既然已经大范围发酵,纪检部门也就趁势跟进。欧阳修遭遇了从政以来最恐怖的危机。无论最后调查结果如何,都已经身败名裂,斯文扫地。

  为什么欧阳修的生活作风问题,总是被人拿来说事?

  苍蝇不叮无缝的蛋。是时候认识一下,欧阳修填词有多野了。

  欧阳修一生著述丰富,仅填词一事,就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名句: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深情款款,又单纯美好。

  但在欧阳修词集里,还有一类词常常让后世的研究者脸红耳热,心如鹿撞。有人甚至气急败坏地撕书掀桌子:不可能!这怎么会是欧阳文忠公的手笔!是有坏人为毁他形象伪造的吧!咱把这些来路不明的东西都删掉行吗!

  其实,宋代文人享受生活、纵情声色是普遍风气,欧阳修尤其是个中好手,这一点,没必要给伟人护短。再伟岸的人格,也有其流俗的一面。

  而词在当时,主要用于歌筵酒席间佐欢助兴,本就爱写“绮罗香泽之态,绸缪宛转之姿”。从男女深情缠绵写到色情、猥亵,把格调和节操揉碎了撒落一地,也就不难理解。

  那么,欧阳修写这类词到底有多野?

  来看看下面这首《南乡子》:

  好个人人,深点唇儿淡抹腮。

  花下相逢、忙走怕人猜。遗下弓弓小绣鞋。

  刬(chǎn)袜重来,半亸(duǒ下垂)乌云金凤钗。

  行笑行行连抱得,相挨。一向娇痴不下怀。

  好美的人儿,烈焰红唇淡抹腮。邂逅相逢,怕人说闲话,只留给我一只弯弯小绣鞋。正失望,她只穿着袜子又跑了回来,秀发如云,头戴金钗。我们欢笑着紧抱在一起,她粘在我怀里再也离不开。

  怎么样,和你平时读到的宋词是不是很不一样?你以为写男女之情,都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么坚贞纯情?你以为描写情人约会,都是“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这么含蓄唯美?

  也可以肉麻羞羞,儿童不宜的。

  不信,再来看看下面这首《忆秦娥》:

  十五六,脱罗裳,长恁(nèn这么)黛眉蹙。

  红玉暖,入人怀,春困熟。

  展香裀(yīn夹衣),帐前明画烛。

  眼波长,斜浸鬓云绿。看不足。

  苦残宵、更漏促。

  画面感强吗?动作戏多吗?天亮得太早,一晚上爱不够。这意思,白居易也写过: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可比较起来,欧阳修的写法真是好野好野……

  包括前面引用过的那首《望江南》,中心思想我就读出了一句话:这个作者可没安什么好心!

  身为副宰相却老写这种小黄诗,是种什么体验?好比你脱下某普姓战斗民族总统的衬衫和西服,发现里面居然还穿着一件肚兜,肚兜上面的图案居然还是……花花公子版美少女战士。

  难怪总有人盯着欧阳修不放,动不动就拿男女关系问题盘他了——俗话说文如其人,你写词写成这样,做人还不得浪到海里去!

《清平乐》:一个文学的黄金时代是怎么炼就的?

《清平乐》剧照

  更爽的是,这事不比贪污腐败、买官卖官,我虽然逮不住你,可我能恶心死你呀。我虽然拿不出你乱伦的铁证,但,你也拿不出你没乱伦的铁证吧?

  在薛良孺诬蔑欧阳修与儿媳乱伦的案件中,没有赢家。经过一番调查,当时的皇帝宋神宗(仁宗未留子嗣,英宗是其养子,神宗是英宗之子)认定此事属于子虚乌有,把推波助澜的官员贬出京城。但,欧阳修及其家人受到的羞辱和网络暴力,却已经不可逆转。

  心灰意冷的欧阳修,决意远离是非纷扰。他主动辞去人人趋之若鹜的副宰相之职,去寂寞的外省做官。

  宋代法定的退休年龄是七十岁。可欧阳修烦死了这个尔虞我诈、明枪暗箭的官场,六十五岁那年,就办了提前退休。

  当时人都不理解。毕竟,像他这样做到二品大员的,最害怕就是人走茶凉。提前放弃高官厚禄,“近古百年所未尝有”。

  只有欧阳修门下第一弟子苏轼对老师表示了祝贺。只有他知道,这个看起来相当矍铄的老人,已经在污水里泡了太久,是时候从明枪暗箭中甩头走开了。是时候回到最初的起点,清清爽爽地活了。

  很多人觉得奇怪,为什么欧阳修这么招黑,而且幺蛾子还总出在男女关系上。你是不知道,欧阳修的性格有多直,多擅长得罪人。

  随便举个例子你感受一下。

  如前所述,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的大词人晏殊,是欧阳修的恩师。欧阳修事业刚刚起步时,晏殊已经是全国最高军事长官了。晏殊请欧阳修到他的豪宅赏雪。良辰美景,赏心乐事,自然少不了写首诗助助兴,把欢乐的气氛推向高潮。

  只见欧阳修大笔一挥,一首七言长诗呱呱坠地,最后两句是这样写的:须怜铁甲冷彻骨,四十余万屯边兵。老师,你赏雪的时候,千千万万的将士可是在边疆挨冻哪!

  咔嚓,咔嚓,咔嚓嚓……朋友,换了你是晏殊,你想不想掐断欧阳修的脖子送到“绝味”卤制起来,为人间留一段美妙的风味??

  对恩师尚且如此,对敌人,对人世间丑恶、不合理的一切,就更可想而知了。

  那些被欧阳修弹劾过、得罪过的人,做梦都想倒打一耙,从欧阳修身上也找出贪赃枉法的证据来。只可惜,他们的努力全都白费,一个个像斗败的公鸡垂头丧气。最后,有人一拍脑门:大家快看这家伙写的词!

  那些闪着绿光的小眼睛里,终于露出了陡峭的笑意。

  04、从偶像沦为弃臣的苏东坡

  伟大的灵魂大概有其独特的气味,才能够互相吸引,彼此成就。

  在唐代,是李白杜甫高适,韩愈柳宗元刘禹锡,在宋代,则是晏殊范仲淹欧阳修。如果缺少了彼此,他们的人生可能都要大幅改写。

  这篇文章进行到这里,是时候让仁宗朝最后一个大才子出场了。

  公元1057年,一位来自四川的才子心情不错。在刚刚结束的全国高考当中,他一举……摘银,荣获……亚军。据说考试结束后,仁宗皇帝兴致勃勃跑到后宫向曹皇后报喜:吾今又为吾子孙得太平宰相两人(另一人是苏轼的弟弟苏辙)!

  这位未来的“太平宰相”,就是欧阳修门下第一弟子苏轼。

  在那个广为人知的故事里,欧阳修欠苏轼一个状元,却还了他一个成语:出人头地。欧阳修还大胆预言:三十年后就是这小伙子的天下,没人会记得我!

  为了炒作苏轼,欧阳修真是谦虚得有点太假了。

  公元1056年,欧阳修在京城设宴,送一位好友去扬州做官。欧阳修年轻时也曾在扬州工作,还亲手在平山堂前种下一棵柳树。

  如今日月流逝,醉翁已老,只有堂前垂柳依旧神采飞扬,春风吹又生。文人相送,通常以诗赠别,诗比词更正式。欧阳修却为好友写下这首著名的《朝中措》:

  平山阑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

  手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

  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

  行乐直须年少,尊前看取衰翁。

  二十三年后,苏轼路过扬州,在平山堂见到了这首词的手迹,每一笔都带着恩师的体温。

  此时,苏轼已不再是那个初出茅庐,天不怕地不怕的毛头小子,四十三岁的脸上开始染上沧桑的印迹。

  朝中,王安石变法正如火如荼地进行。作为变法的反对者,苏轼在人生的中途倍感惶惑。

  而且他怎么也不会想到:仅仅在几个月后,他将迎来震动朝野的“乌台诗案”。这场来势汹汹的“文字狱”,将把他从地方大员变为阶下囚徒,从躺着吸粉的偶像变为人人厌弃的罪臣。

  如果恩师健在,一定能帮他拨云睹日,击退小人的围攻。只可惜,“如果”,是世间最廉价的安慰。

  在命运的岔路口,在恩师的手迹前,苏轼没有辜负自己的才华,他用一首同样不朽的《西江月》,向着已经消失在岁月风尘深处的欧阳修,行了一个亮晶晶的注目礼:

  三过平山堂下,半生弹指声中。

  十年不见老仙翁,壁上龙蛇飞动。

  欲吊文章太守,仍歌杨柳春风。

  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

  ›› 米兰Lady:《孤城闭(清平乐)》在线阅读

  声明: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自其它平台,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若有侵权或异议请联系我们删除。

上一篇 ‹‹ 回目录 ›› 下一篇

读后感/书评/荐书

栏目导航

格言网 趣知识 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