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书评

首页 > 读后感/书评

精选书评:评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

2018-04-05

精选书评:评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

  刘慈欣的作品《三体》中,有这么一个画面:面壁人罗辑在脑海中凭空设想了一个爱人,想象她的一颦一笑,想象与她朝夕相对;终于有一天,那个女人在他脑海中活了过来。她似乎完全独立于罗辑而存在,他们可以互动,可以交流,甚至可以交往。

  刘慈欣说,那个活过来的女人,就是文学。

  如刘慈欣所言,不同于普通小说家笔下脸谱化设计、单薄的人设;但凡伟大的文学家,他们笔下的人物,都是从“思想的子宫”中生出来的。

  一旦出生,那些人物便已经被赋予了灵魂,生活在作家为其建造的精神世界中,甚至作家自己都不能继续控制他们的言行。

  所谓文学创作,只是观察他们,慢慢地记录他们一切的细节。伟大的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便亲身见证了这个观点。

  一天,托尔斯泰躺在沙发上,吸着烟,一个美丽的白衣女子飘然而至,他试着捕捉细节;女子回眸莞尔,他看到她那双含怨带恨的眼睛。这个女子便在他头脑中挥之不去,他无处安放这样一个女子,于是创作了《安娜卡列尼娜》

  《安娜卡列尼娜》已经被称为不朽的名作,但今天谈论的是这位作家的另一部作品。它不仅可以称为不朽,更谈得上伟大。

  在这部作品中,托尔斯泰同时塑造了五百多位角色,赋予他们灵魂,使他们各行其是,构成宏大的时代画卷。他曾为这些人物绘制了上千幅素描,力求使作品刻画的更细腻、生动。这位伟大的匠人付出了自己人生中最美好的六年,把这五百位鲜活的灵魂在一部作品中呈现出来。

  这部作品就是《战争与和平》

  毛姆评价《战争与和平》为最伟大的小说,“以前没有人写过题材范围这么广泛、描写的一段历史这么重要、创造的人物这样众多的小说,我猜以后也不会有人再写这样的文学巨著了。称之为史诗也毫不为过。我想不起另外还有什么小说作品可以称为史诗而当之无愧的。”

  展开这部史诗!1805年,法国征服欧洲;拿破仑剑指莫斯科,俄皇亚历山大率领俄国军民进行卫国战争...

  历史的滚滚烟尘中,俄国却并非铁板一块,同仇敌忾。内中有蓄势结党,挟势弄权的政客;有莺歌燕舞,不知家国的贵族;有游刃有余,左右逢源的投机分子;更多的是迷茫其中,不辨西东的热忱百姓...狼烟四起,莫斯科沦陷,置于一片火海之中。山河安在?何以救国?

  一边是浓浓战火,一边是歌舞升平;左手战争,右手和平。战争是残忍的事,但比战争更残忍的是:有人在战争的年华,享受本不该有的和平。

  托尔斯泰选择的视角像一只白鸽,时而俯冲到战前,听炮火轰鸣;时而安歇于窗棂,闻少女芳心;时而急掠过宫廷,瞥纸醉金迷;时而高飞至云霄,看破世代人心,理清历史迷离。

  灵巧而高超的写作手法,行云流水,笔触所及绘尽四大家族的繁华兴衰。

  你若深入其中,在这众生百态的密林中,你会遇见轻盈、美妙似云雀般歌唱的妙龄女子娜塔莎,你会遇见清心敬虔、驯良如鸽子一般的玛丽亚公爵小姐,也有赤子之心的皮埃尔,刚毅沉稳的安德烈公爵,正直率真的尼古拉,风情万种的海伦,老谋深算的瓦西里公爵...

  再数算下去,篇幅就不够了,每一个人都深入人心,托尔斯泰以绝对的上帝视角剖开每一个人的魂与灵。你如同置身三维空间,俯视二维图画一般,一览无余地看见每个人的心思意念,深窥人性最深处。

  你会发现,没有纯粹的人,所有人都是带着瑕疵的灵魂,每个人都在探求着自己的生活,在这纷杂的时局中,用自己的方式探求人生的意义,寻找属于自己的出路。有些人,寻见了;有些人,迷失了。每个人都值得被怜悯,而不是被论断。

  在这些真实的灵魂中,你也许会寻到更真实的你自己;因为好的作品是一块明镜,每个人都在文字中阅读自己,且凭文字里的光照亮你。

  尤其值得强调的,托尔斯泰夹叙夹议的特有风格。在细腻的人性描写与史诗叙事之余,他还能腾出空来,无缝插入他宏大的历史哲学与战争哲学。据说,《战争与和平》关于历史的叙述当时可是独立成篇,单独出售的。由此可见,其文本的内涵与厚重。

  有人说,人成长有两种便捷,破万卷书和行万里路。

  我想说,通常情况下,确实如此。但对于《战争与和平》这样厚重的作品所蕴含的图景,是绝大部分人行万里路所无法看到的。它里面的图景,一旦展开,就再也无法忘却;你甚至不会止步于仅看一遍。

  在《如何阅读一本书》中,如此写道:

  如果这本书是属于更高层次的书——只占浩瀚书海一小部分的书——你在重读时会发现这本书好像与你一起成长了。你会在其中看到新的事物——一套套全新的事物——那是你以前没看到的东西。

  最好的作品也只有最好的作品,就像一个宝藏,你在其中可以持续挖掘出新的财富,它会陪伴你一生之久。

  《战争与和平》就是这样的作品,请允许我推荐这样的作品,让他陪伴你的余生。

  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在线阅读

上一篇 回目录 下一篇

读后感 推荐

栏目导航

格言网 趣知识 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