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书评

首页 > 读后感/书评

精选书评:评《许三观卖血记》

2019-06-20

《许三观卖血记》

  余华笔下的故事似乎都离不开“文革、大跃进”等,形象而有力的文字总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初读余华的作品是名声显赫的《活着》。读完后,被书中情景羁绊,而感慨颇多。纵观故事结局,主人公福贵跌宕起伏的一生极为悲惨。

  《活着》的悲情,让我对“活着”这件事本身有了更深的理解。主人公的坚强、心态实属难得。

  今天要说的,是余华的另一部佳作——《许三观卖血记》。主人公许三观靠着卖血,渡过重重难关。为娶亲、为生活、为儿子……卖血成了司空见惯、习以为常。而每次卖完血后,都要到胜利饭店点上二两黄酒外加一盘炒猪肝。

  余华笔下塑造的许三观,是一个有着大男子主义且为家庭不顾一切,充满责任感的好男人形象。

  01、卖血成了“万能药”

  许三观是丝厂的一名送茧工,收入微薄的他看上了卖油条的许玉兰。已到娶亲年龄的他,无奈口袋干瘪,在邻居阿方、根龙的引领下,从此走上了卖血之路,并且是一卖不可收拾。

  许三观用卖血赚来的钱赢得许玉兰芳心,妻子许玉兰先后为他生下三个儿子,取名一乐、二乐、三乐。然而,一乐并非许三观的亲生儿子。因大儿子一乐与方铁匠儿子打架,把方铁匠儿子头上砸了一个洞,需赔偿医药费,无奈之下,许三观只好选择卖血。

  不但如此,补偿旧相识林芬芳选择买血,家里闹荒灾、大儿子患肝炎,许三观还是选择卖血。于是乎,卖血成了解决困难的“万能药”。

  02、责任驱使,父爱的力量

  许三观对待非亲生的一乐视如己出,这与旧时代、封建典型人物形象极不相符。在生活水平相对落后的旧时代,物资极为匮乏,那可是温饱尚成问题的时代,许三观能有如此宽厚的胸怀,对待非亲身的一乐视如己出,足以见人性之善良。

  但人非圣贤,许三观的内心开始纠结,既想卖血解决眼前的困难,然而见到好友根龙因连续买血死亡后,他心情无比复杂,打起了退堂鼓。

  但面对生活所迫,他无法袖手旁观、置之不理。一种男子汉的责任感油然而生,促使他依然在卖血的路上继续前行。

  在一乐打伤方铁匠儿子闯祸时,在一乐生病患有肝炎时,一种充满父爱的力量感涌现,许三观义无反顾地为了儿子一乐,一而再、再而三的卖血,并无偿扶养一乐,这种精神实属难能可贵。

  03、俱往矣,今非昔比

  许三观先后卖血共11次,好在身体并无大恙。后来,几个儿子先后成家并有了稳定的工作。当许三观一家“不再有缺钱的时候”,他又突发奇想,想再卖一次血,重温当年买血的点滴回忆。可今时不同往日,加之不再年轻,已经无人要他的血了。

  “四十年来,每次家里遇到灾祸,许三观都是靠卖血度过难关,以后他的血没人要了,家里再有灾祸怎么办?想到此处,许三观开始哭”。这也是本书的结尾部分,点睛之笔。

  一个人的能力固然有限,但只要奋不顾身地为家人、为生活去打拼,总会发光、发热,最终有所成就。而当你的能力已经不为所用,毫无价值并无计可施时,才是内心之阵痛。

  许三观不害怕卖血给他身体带来的伤害,甚至是死亡,他怕的是他再也无法为了家庭、为了亲人而付出,要知道这可是他作为顶天立地的男子汉所身肩的责任啊。

  当许三观再次来到胜利饭店,点上二两黄酒、一盘炒猪肝,回忆他之前卖血的种种经历时,黄酒也好,炒猪肝也罢,已全然无味,不尤伤感,时间再也无法倒回。

  尽管如此,相比于《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终究是一个不错的结局了。

上一篇 回目录 下一篇

读后感 推荐

栏目导航

格言网 趣知识 读后感